-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基础理论(西学中)PPT
中 医 基础理 论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二、人体的主要结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
三、构成人体的物质-----精、气、血、津液
四、中医对疾病过程的理解-----邪正斗争;中医学(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体健康与疾病转化的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第一节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认识人体自身以及人与环境之间联系性和统一性的学术思想。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病理上的整体性
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形体官窍;
脏腑之间在病理上相互影响;
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3)诊治上的整体性
诊断:由外察内----验舌、望面、切脉。
治疗:强调在整体层次上对病变部分进行调节。
—治内愈外。如泻心火治疗口舌生疮。
(4)养生康复的整体性----形神共养
;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相应)
“天”,指整个“自然环境” ,包括气候和地域环境。
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二、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variation)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证,即证候(syndrome),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证的四要素:病位、病因、病性和病势(邪正关系)
证候反应疾病的阶段性本质。
;辨证,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步骤:
1、四诊收集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
2、用中医理论分析、综合;
3、辨清病位、病因、病性和病势(证);
4、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论治
根据辨证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步骤:
●因证立法:依据证候,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
●随法选方:随治法选择相应的处方。
●据方施治:即按照处方,对治疗方法予以实
施。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其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不同。
如感冒:可出现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气虚等不同的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故皆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
;脏腑----五脏、六腑、奇恒之府
形体----五体(皮、肉、筋、骨、脉)
官窍----五官九窍(眼、耳、口、鼻、舌、二阴)
经络(略);一、 五脏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的合称。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
(1)主血脉
脉:又称血之府,即血管。
涵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
(2)主神志
A.主宰和协调全身脏腑组织的生理活动;
B.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
;2、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二)肺 ;
(2) 主气、司呼吸
:
; (3)促进水液输布和排泄(行水)
是指肺通过其宣发和肃降作用疏通和调节体内水液的输布和排泄的作用。
; (4) 助心行血(朝百脉)
百脉 百脉
全身血液 肺 全身血液
(浊气) (清气)
助心行血;2、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1)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三)脾
1、生理功能
(1)主运化
脾具有消化饮食吸收水谷精微,并将其
转输到全身的功能。
;A.运化水谷: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谷精)的功能。;便溏;B.运化水液:吸收、输布水液。;病理变化(理解);运化食物与运化水液的关系:;2.主统血----防止出血
; 3.主升; (三)与形、窍、志、液的关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