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形成于古广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粤语形成于古广信

粵語形成於古廣信——兼談粵語的文化價值和保護問題 作者: 羅康寧 文章來源: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網上開卷 ─— 粵語與珠江文化)2004年7月 “ 粵語形成於古廣信”,是我和葉國泉先生合作的《粵語源流考》一文首先提出的。這篇論文曾在香港舉行的第四届國際粵方言研討會上宣讀,後發表於《語言研究》 1995年第一期。1996年,廣東省政府參事室等單位在封開舉辦“嶺南文化古都”專家論證會,我在會上宣讀了題爲《封開粵語全濁塞音聲母初探》的論文, 會後又發表了《粵語起源地新探》,對這一課題作進一步論證。現在我扼要介紹這些論文的主要觀點,同時公布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 粵語保存著我國最早的“普通話” 討論粵語的形成地,首先要弄清粵語從何而來。有人以爲粵語來源於古代嶺南“百越”語言,這不合乎事實。粵語確實保存著某些古代嶺南“百越”語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來源,則是古代中原一帶的“雅言”。 雅 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爲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爲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普通話”。春秋戰國時期,官方交 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徵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到嶺南作“ 墾卒”。這些墾卒“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但由於墾卒獨自屯田,因此他們的語言只在屯內通行,並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直至趙佗建立南越 國時,也采用百越土著的服飾和生活習俗,講百越土著的語言。可見雅言並未在嶺南通行,只是出現了少數面積很小的“雅言島”。 雅 言在嶺南傳播,始於西漢平南越國之後。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 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今封開和梧州),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開通了 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瓷器、金屬器具、雜繒等購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鑒江— 南江兩條貿易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瀟水輸往中原。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於這一帶。 廣 信還是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東漢時期,一大批文人學者以這裏爲陣地,開展文化活動,設館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經學家陳元和士燮。陳元被譽爲“嶺海儒宗 ”,晚年回廣信辦學,成爲嶺南文化的先驅者之一。士燮擔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還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來依附,他們來往於交趾、廣信等 地,以講學爲業。這些文人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爲紀錄符號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 的語言本來千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借助雅言。這麽一來,雅言便成爲各土著部落 的共同語,就像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樣,形成雙語制,在自己部落內使用自己的母語,對外交往則使用雅言。同時,古百越語言中一些因素,也就 爲漢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從而逐漸形成爲漢語的一支方言——粵語。 粵語形成之初,跟中原漢語差異 並不明顯。到晉朝以後,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70餘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對那裏的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的衝擊,從周朝以來一 直作爲民族共同語的雅言逐漸消失。在這一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爲穩定的局面,由中原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沒有發生中原漢語那樣的變化,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 系。正如李如龍教授所說:“中古之塞擦音聲母的分化,鼻音韵尾的合流,塞音韵尾的弱化和脫落、濁上歸去、入派三聲這些在許多方言普遍發生的變化都被粵方言 拒絕了。”(《方言與文化的宏觀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經蕩然無存,它的大量因素却保存於今天的粵語。 封開粵語的全濁塞音:早期粵語活化石 粵 語保存著古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通過粵語與《切韵》音系的對照證實。《切韵》是我國最早一部音韵學著作,成 書與隋朝初年,所記錄的是南北朝時期讀書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韵》音系跟今天漢語七大方言進行對照,可以看出,保存這個音系最多最完整 的是粵語。以古代的入聲爲例,北方的漢語方言由於受游牧民族語言影響,塞音韵尾普遍脫離,因此,現在這一帶的人們完全不知道入聲是怎麽一回事。其他漢語方 言雖然保存一些入聲,却不完整。粵語由於拒絕了“入派三聲”這一變化規律,所以保存著古代的全套入聲,同鼻音韵尾整齊對應。同時,粵語有9個聲調:陰平、 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陰入、中入、陽入,其調值與《切韵》音系基本一致。 在粵語的形成 地封開一帶,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更爲明顯。《切韵》音系中有一套全濁塞音聲母,這套全濁塞音 聲母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