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docVIP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联考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Ⅰ卷(共42分) [注] ①韡:繁盛世,音wei. 1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损重赀 损:花费 B.主人惭其故花 惭:惭愧 C.客过而尤之 尤:责怪 D.宜山者山,宜庭者庭 庭:种在庭院 12.下列对文中词句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怒而移之山,再移之墙”,句中两“之”字后都省略了“于”。 B.“花之怨以死也诚宜”一句中的“也”用在主语后,起停顿作用。 C.“物性之不知,土宜之不辨”是两个宾语前置句。 D.“以其犹奇于新也”、“他日子之庭,其无花哉”两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分部属于主人对新买牡丹做法的一组是( ) ①幂锦张烛,客来指以自负。②归其原,数日亦死。③暴摧折之,移其非时。④一月之间,忽予忽夺。⑤新者虽来,旧者不让。⑥喜而左之,怒而右之。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④⑥ D.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移植花木宜在春季,可主人却在冬季买了牡丹种在庭院里,导致其花期紊乱,不足一个月就死去了。 B.主人认为新牡丹株高蕾多,比原有的牡丹好:新牡丹死了,才知道还是原有的牡丹好,所以又把它移回了原处。 C.客人认为如果主人处理得当,旧牡丹虽被移出庭院,也可以不死,旧牡丹死了,主人不责怪自己反而怨花,是错上加错。 D.作者借客人之口,指出了人们看重自己而轻视生物的毛病,说明事物有自身的规律,人们应该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Ⅱ卷(共108分) 四、(20分)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亡何花开,薄如蝉翼,较前大不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新者虽来,旧者不让,较其开孰胜而后移焉,则俱不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然则子之病,病乎其已尊而物贱也,性果而识暗也,自恃而不谋诸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6分) 诉衷情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赊,空阔。 (1)词中哪几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旨意?这首词写景有什么特点? (2)“分付杨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主要分付杨花什么? 17.补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任选两个小题,6分) ①但以刘日薄西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②唐代诗人_____________诗歌《山居秋暝》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离愁总能触动多愁善感的心灵,成为古代诗词中最常见的题材之一。李白在《赠汪伦》中高唱着“___________________,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柳永在《雨霖铃》中吟咏出“__________,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的伤感;而苏轼则在《水调歌头》中感悟出“_____________,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哲理。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生活的诗意 西川 ①这不仅是一个诗人的问题,也是一个读者的问题,即在一个价值混乱、物欲横流的时代,有什么诗意可言?我想,在此疑问中所包含的潜台词是,诗意是优美的。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能正符合人们对于诗意的认识:语言流畅,意味隽永,有淡淡的哀愁……中国读者的阅读能力也就到这个水平,他们向诗歌要求自我原谅、自我撒娇、正面的道德价值、小布尔乔亚情调。 ②为了反对这样一种浅薄、腐俗的时代趣味,中国的青年诗人们努力拓展诗歌的写作题材,强化写作力度,但或许是由于阅读的原因,或许是由于创造力不足,或许是由于思维的群体惯性,时至今日,中国的诗歌形成了一种新的陈词滥调:要么描述石头、马车、麦子、小河,要么描述城堡、宫殿、海浪、玫瑰,贫血的人在大谈刀锋和血,对上帝一无所知的人在呼唤上帝,他们说他们已经“抵达”——抵达了哪儿?他们反复引用里尔克的“挺住意味着一切”——他们为什么要挺住?乡村、自然、往昔、异国、宗教,确有诗意,但那是别

文档评论(0)

bao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