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医籍中的乳痈性别与经验-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pdf

中国传统医籍中的乳痈性别与经验-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系.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该文档均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了您的个人权益,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 47期 2017年5月,頁 1-74  中國傳統醫籍中的乳癰、性別與經驗 金仕起 這篇論文旨在透過中國傳統醫籍,探討廿世紀以前論者如何 分類乳癰的名候、解釋其成因、建議其治法,藉以說明左右中國 傳統醫學知識變遷的若干動力。研究發現,在廿世紀初以前,中 國傳統的乳癰證治論述大概曾經歷了兩次重要的變遷,一次是在 六、七世紀前後,其主要內容是既有醫籍中肝脈與情志在身體中 的角色受到重新調整;一次是在十三、十四世紀前後,其主要內 容是女人作為人母、人婦與人媳的家內角色及其人際關係成為左 右其胸乳健康的新條件。整體來說,乳癰證治論述在傳統時期的 變遷,與其說是臨床經驗不斷更新的產物,也許更像是傳統論者 為了完善說理,而不斷以既有文本呈現的元素為基礎,嘗試重組 舊關係、建構新聯繫,進行再發明的結果。也可以這麼說,仰賴 文本、崇右典籍和自由詮釋的行為偏好,在傳統論者分類名候、 解釋病因和建議治法時曾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一現象也多少 說明,透過醫籍反映的中國傳統醫學,與其說是實驗醫學,也許  本文是國科會專題研究補助計畫「從體病到藏病:古代中國的癰腫論考」,計畫編 號: 98-2410-H-004- 142-MY2的初步成果。寫作期間曾獲陳秀芬教授惠示資料,王柏 鈞先生協助蒐集資料。2010年9月 16日於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報告大綱期間又 得祝平一先生、李尚仁先生,及張谷銘先生提示意見;2010年11月24-26日參與中央 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辦之「醫療與視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得吳一立教授 意見。論文通過刊登前,又得兩位匿名審查者惠賜意見。這裡一併致謝。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 . . 金仕起 2 更接近是以文本詮釋為核心的醫學。 關鍵詞:乳癰、性別、經驗、典籍、醫療史 中國傳統醫籍中的乳癰、性別與經驗 . . 3 一、研究的問題 清道光十一年 (1831 ) ,許克昌、畢法所輯《外科證治全書》刊行。這 部書後來在同治六年 (1867)、光緒二十六年 (1900)又幾度重刻,顯見相當 受到市場青睞。該書首先自設問答,討論「癰疽何為而發」這個議題,指 出血氣構成人身,與陰陽同調,一旦「六淫外傷,七情內賊,飲食不節, 起居不慎,以致臟腑乖變,經絡滯隔,氣血凝結,隨其陰陽之所屬,而攻 1 發於肌膚筋脈之間,此癰疽之所以發也」。在這個脈絡下,該書強調癰疽 的診治,「識證惟精,奏效如響」,因又臚列癰疽的相關部位、名候以資辨 別,說: 紅腫曰癰,白塌曰疽,部位既殊,稱名亦異。……其於胸也,乳上 肉高處為甘疽,兩乳中央為膻中疽,心窩中為井前疽,心窩兩旁為 脾發疽,胸側乳上瘡孔多為蜂窩疽,乳旁為 癧癰。其於內也:為 肺癰,為胃癰,為脾癰,為肝癰,為腸癰。其於婦也,為內、外吹 乳,為乳岩,為乳疽,為乳發乳癰,為乳懸,為乳中結核。2 依上述看法,胸乳部位的癰疽,不僅殊分內外,還有男女之別。乳癰,則 在「婦」病之列。其後,該書講「乳部證治」,「乳癰」一條便這麼寫著: 乳房內結一塊,紅腫熱痛,大則言癰,小則言癤,由忿怒鬱結,或 多食厚味,致厥陰之氣不 行、竅不通,陽明之血壅怫於內故也。起 初用開結散五錢,

文档评论(0)

sunhon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