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针灸学基础1PPT.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针灸学基础1PPT

经别—从十二经脉别出的经脉。循行特点 “离、合、出、入” 别络—为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 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皮部—是指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分布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调节机能平衡 感应传导作用 (一)生理功能 四、经络的作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拓展内容: 有人认为古人所说的经络就是现代解剖学中的血管,并不存在一套独立的经络系统。但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人们在针刺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有些人接受针刺治疗时,会产生一种沿经脉路线移动的感觉。后来正式命名这一现象为循经感传现象, 循经感传现象的发现,扭转了人们认为经络就是血管的观点,因为血管显然无法形成这种感觉循经移动的现象。另外,人们还发现循经脉路线的皮肤电阻较低,这些现象为验证经络的客观存在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第一节 经络学说 到了七十年代,人们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发现了循经感传的一些奇异特性: ●速度较慢,为每秒厘米量级。 ●可被机械压迫和注射生理盐水及冷冻降温所阻断。 ●可出现回流和乏感传。 ●可绕过疤痕组织及通过局部麻醉区,可趋向病灶。 ●循经感传的路线上有时出现血管扩张、轻度水肿并可测出肌电发放。 ●发现部分截肢病人在截肢部位出现幻经络感传。 拓展内容: 第一节 经络学说 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 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及小腹胀痛等。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二)阐释病理 在临床上,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 足太阳膀胱经病变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典型表现 第一节 经络学说 (三)指导诊断 (四)治疗预防 指导针灸治疗。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贴敷等治疗方法。 指导药物归经。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 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大椎可预防感冒;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明目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第一节 经络学说 穴位贴敷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与“输”义同,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的意思。 腧穴在《内经》中又称作:“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俗称“穴位”、“孔穴”,是针灸、推拿和拔罐治疗施术之所。 一、腧穴的概念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二、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穴 简称经穴。它是分布于十四经循行路线上的腧穴,共有361穴名。其中双穴,即左右对称的穴位309对,单穴52个。 特点:“名、位、治、线”,有具体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第二节 腧穴 历代医籍记载的十四经穴位 (二)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它为后世新发现有肯定疗效,但尚未归属十四经系统的穴位。可作为经穴的补充。 第二节 腧穴 特点:1、有名称 2、有固定位置。 3、无经属 4、对某些病有奇 特疗效 (三)阿是穴 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灵枢·经筋篇》:“以痛为腧”。 特点:1、无穴名 2、无固定位置。 3、无经属 4、无主治规律,以疼痛、反 应点为针刺穴 第二节 腧穴 三类腧穴的特点 第二节 腧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远治作用 经脉所通,主治所及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经穴不仅能治局部病症,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远隔部位的病症。 经脉所过较远部位的疾病取所属经穴。例如: 上病下取:头痛、头晕→取涌泉穴、太冲穴。 下病上取:脱肛、子宫脱垂→取百会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全身所有腧穴,均能治疗所在部位及其邻近器官的病症,称之为腧穴的近治作用。 百会穴→头痛 中脘穴→胃痛 肾俞穴→腰痛 阿是穴→以痛为输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二)近治作用 四、特定穴的意义 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和特定称号的一类腧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 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俞穴、募穴、下合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第二节 腧穴 针灸学基础 目的

文档评论(0)

djdji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