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3秋(行书)课件PPT
第一章 行书概论;第二节 行书的特点及其风格类型;二、行书的风格类型;;第四节 行书的三大流派;2、王献之;二、颜真卿;三、碑帖结合;第二章 王羲之、米芾行书风格技法解说;;第二节米芾《蜀素帖》 ;二、风格特点;三、临摹要领;第三章 《集王圣教序》技法讲解一一、《集王圣教序》基本笔画(1)点1.斜点? 露锋起笔,向右下渐行渐按,稍停顿后快速向左上或左下收笔,或出锋或不出锋,与下一笔呼应。;2.直点 纵向落笔,向下直行,笔稍驻锋后向上提起,或出锋或不出锋,与下一笔呼应,起笔出多呈方形。 ;3、平点形状象一个短横。平入横行,驻笔回锋 ;4、相向点?露锋起笔左点向左下,右点向右下重按,笔断意连,笔意左右呼应,有点收笔或顿住或者向左下撇出。;?5、相背点左右笔势向背,右点或顿住或者向右平出短锋。 ;?6、撇点?其形似撇。下笔向右下重按,折笔向左下撇出,出锋与下一画呼应;?7、纵连点形状似两个撇点或斜点上下相连,注意行笔中的按提交替,以及两点的大小与方向的变化。 ;8、横连点两点或者三点横向排列,点与点之间可断可连,注意每一笔的起笔和收笔的方向。 ;9、长点(反捺)露锋落笔,向右下渐行渐按,稍停顿后向左上或右下收笔。;(2)横的写法 ;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3)竖的写法 ;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4)撇的写法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5)捺的写法 ;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此捺与楷书写法一致。;(6)挑的写法 ;挑:顺锋入笔,向右下顿笔,回锋蓄势后向右上行笔,提笔出锋。注意与下一笔的映带关系。;(7)、钩的写法 ;折弯钩:折弯笔行至尾端,回锋蓄势后向左出钩,转角处应流畅、自然、含蓄。卧钩:弧线行笔至尾端,回锋蓄势后向左上出钩,转角处流畅、自然、含蓄。;(8)转折的写法 ;转:笔法为边转笔边行笔,应写得圆转、流畅,一气呵成,忌犹豫不定。折:横笔至尾端,折锋下行,无明显的顿笔与显著的圭角。 ;二、《集王圣教序》结构;(2)收放;(3)向背;(4)争让;(5)参差;(6)欹正 ;第三章 《集王圣教序》技法讲解二;一、方笔起二、尖笔起三、引子起;;;第二节 《集王圣教序》笔画收笔规律;;第三节 《集王圣教序》折和钩的规律;;;;第四节《集王圣教序》折和钩字例分类练习;第五节 《集王圣教序》笔画替代规律;;第六节《集王圣教序》轻提笔字例分类临习;;第七节《集王圣教序》按笔及提按转换练习 ;;;第四章 《集王圣教序》技法举例;第二例 切笔如断金割玉;第三例 破锋;第四例 空际摆宕;第五例 折摆;第六例 逆势翻折;第七例 小大由之;第八例 简省笔画;第九例 半行半草字法;第十例 状若断而还连;第十一例 解构;第十二例 回兜;第十三例 环兜;第十四例 紧敛之势;第十五例 宽展之势;第十六例 错位偏移;第十七例 偃仰起倒;第十八例 升沉;第十九例 行草相间;第五章 《集王圣教序》临创训练;第六章《蜀素帖》点画及结构法则;;第二节 常用偏旁部首的书写法则;;;第三节 《蜀素帖》结构类型与举例;;;第七章 米芾行书技法举例;;;第二例 八面出锋;第三例 连贯互用;;第四例 强化提按;;第五例 奇正相错;第六例 同笔求变;第七例 省减笔画;第八例 轻重对比;第九例 匀称参差;第十例 倾斜取势;第十一例:连绵组合;第十二例 相邻组合;第十三例 体势组合;第十四例 跨行组合;第十五例 横向对比;第十六例 以斜为正;第八章 米芾《蜀素帖》实临、背临、创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