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采用双对数弹性模型对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的宏观统计研究
王红涛 李林杰
河北大学经济学院统计系,中国河北 保定 071002
摘要: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目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拉大是
制约城乡和谐实现的重要方面。本文利用双对数弹性模型,宏观统计分析城市化水平和城乡
收入差距的相互关系,分阶段发现,随着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可以有效缓解城乡居
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从而为实现城乡和谐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人口城市化、城乡和谐、城乡收入差距
我国农村大多处于耕地有限、人口众多、生产落后、收入水平较低的状况,农村与城市
之间的巨大差距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羁绊,而城乡收入差距则是其中的重中
之重。统计年鉴数据显示城乡居民家庭收入的相对差距[1],1985 年为 1.86:1,到 2006 年
扩大为 3.28:1。城市化是实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量,城市化水平快速提
高必将带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有效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机理分析
1、农村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受到资源的双重束缚,一方面存在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亟待转移 ;
另一方面施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分割现象严重,据国家农调队调查显示,我国每户农民
2 2[2]
平均持有土地不足 0.6hm ,每户每块地不足 0.067hm 。在有限的土地上聚集了过多的农业
人口,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在土地资源数量不变的条件下,投入的劳动力数量越多,劳动的
[3]
生产率就越低,这就使得我国农业劳动的实际生产率几乎接近于零 。
通过积极推进城市化进程,有效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将土地集中到少数专业农民手中 ,
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进行专业化生产,扩大农业生产规模,获取规模效益,
而且还可以形成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效需求,增加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
量,不断降低农业劳动的生产成本,提高利润率。
2、城市化本身有助于繁荣农村经济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到城市寻找工作机会,由于产业之间比较收益
的差别,农民工的打工收入要高于同期农业收入,直接提高平均农民收入水平;农民工在城
市务工过程中受过严格的培训,具备了初步的现代生产技能,并且深受城市文明的影响、熏
陶,提高了自身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更容易接受并推广现代农业技术,运用大型农业机械 ,
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农民工利用掌握的建筑业、服务业知识,从事农村商业经营,繁荣农村
经济。
通过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到城市务工,减少农村人口的同时直接增加城市生活人口,扩
大了农产品需求市场,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农产品“卖难”的问题,打破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怪
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城市化进程不仅可以稳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而且通过农民工
的积累效应发展农村经济。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必将有效缓解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持续扩
大。
二、实证研究城市化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的相互关系
1、城市化水平分阶段描述
从 1985 年到 2006 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 23.71%提高到 43.9%,提高了 20 个百分点,
其中,前十年(1985-1995)提高 5.33 个百分点,而后十年(1996-2006)则从 30.48%提高到
43.9%,提高了 13.42 个百分点。由我国历年城市化水平发展图也可以发现,1996 到 2006 年
[4]
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持续快速增长期,位于 S 型城市化进程的快速上升阶段 。依据我国城市
化发展的上述特点,将城市化进程划分为两个阶段,分别是 1985 到 1995 年和 1996 到 2006
年。
50
40
30
20
10
0
5 7 9 1 3 5 7 9 1 3 5
8 8 8 9 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