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章 语法的发展
秋水 【原文】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shū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译文】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5.第三人称的情形比较单纯。“其”字用于领格,“之”字用于宾格。“厥”的用途和领格的“其”大致相同。(上古第三人称不用于主格,同时也就是不用于主语。凡是现代汉语需用“他”或“他们”的地方,在上古汉语里就只用名词来重复上文,或者省略了主语。) 6.“彼”可以用于主语,但是指示性很重,又往往带有感情色彩,不是一般的人称代词。 7.“其”字在某些情况下,很像句子形式(子句)中的主语。但是,实际上它仍然是处于领格。 8.上古人称代词的单复数没有明确的界限。当然,有些人称代词是专用于单数的,汝“朕”、“予”(余)、“台”、“卬”,但是,“我”、“吾”、“尔”、“汝”(女)则可以兼用于单数和复数。 9.第三人称的“其”(厥)和“之”,自上古到后代,一直都兼用于单复数。 其——用于宾语,出现于晋代以后的史料中。 P312恐不能抗,可引军避之,与其空城。(三国志魏书) 恐怕力量不能对抗,可带军队避开他,留给他一座空城。 夕风甚猛,敌必来烧营,宜为其备。(三国志魏书) 今天晚上风很大,敌人必定要来火烧我们营寨,大家应当为他们(的烧营)做好准备 。 P313 孔稚圭从其受道法 从:跟从,跟随 其:他(褚伯玉) 道法:道理法度 其若见问,当作依违答之 其:她 依违:犹豫不决,模棱两可 其恒自拟韩、白,今真其人也 http://3/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26061page=1 (二)中古时期: 1.第一,原来人称代词的“变格”逐渐消失了,“吾”与“我”的在语法作用上已经没有分别了,“其”字也不专用于领格而可以用于主语和宾语了。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了新形式,即“伊”、“渠”、“他”。 寒山诗《东家》:“东家一老婆,富来三五年。昔日贫于我,今笑我无钱。渠笑我在后,我笑渠在前。相笑倘不止,东边复西边。”(钱学烈《寒山拾得诗校评》p145) 2.“吾”字除了在否定句(“不吾知”)的情况下,在先秦一般不用于宾语。但是,到了战国时代,这个规则已经不能严格遵守了。到了汉代,也有“吾”字用于宾语的情况。到了中古时期,这种情况就更为常见。 3.“其”字用于宾语,出现于晋代以后的史料中;至于主语,则出现在南北朝以后。 4.“伊”字大约起源于第四世纪到第五世纪,唐代继续使用着。“渠”字始见于《三国志·吴书·赵达传》:“女壻昨来,必是渠所窃。”“渠”字应该认为是从“其”字变来的(广韵:“渠”,强鱼切,“其”,渠之切。同属群纽)。“伊”、“渠”在六朝、唐代的时候很重要。到了宋代,由于“他”在口语里的更普遍的应用,“伊”、“渠”已经很少见了。到了现代,除官话地区用“他”外,“伊”、“渠”仍在一些方言中使用。上海:伊。广州:渠(佢)。客家:渠。 5.“他”字起源于唐代。人称代词的“他”是从无定代词的“他”来的。“他”字等于“其他”的“他”,它在上古的意义是“别的”。“他”在上古可以指事物,亦可写作“它”;又可以指人。人称代词的“他”正是从“他人”的“他”来的。 6.“我”、“你”、“渠”(由“其”变来的)自古以来就是人称代词;“伊”、“他”是中古时代发展出来的人称代词。第一、二人称没有产生新形式代替旧形式的问题,第三人称除“渠”外产生了新形式。从中古时期起,在实际口语里,“其”和“之”已经不用了,而代之以“伊”“渠”“他”三个形式(在某些结构里“他的”代替了“其”)。第三人称在中古时期起了两大变化:第三人称可用于一般主语;第三人称一般只指人,很少指物了。 (三)近代时期: 1.形尾“们”的产生。大约在第十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到了元曲里,它被写成“每”。(懑、满、瞒、门、们) 2.《左传》:吾侪。汉代以后:属、曹、等、辈。 3.区别:“们”字成为复数的固定形尾;“侪”“曹”“等”“属”“辈”则不是固定的,有一定的实义,而且没有成为形尾。 4.看来“们”字也经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