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推拿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ocVIP

电针推拿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电针推拿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电针推拿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刘忠利1 黄移生2(通讯作者) (1湖北省黄石市武钢大冶铁矿职工医院 湖北黄石 435004) (2湖北省黄石市中医医院针灸科 湖北黄石 435003) 【中图分类号】R2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4-0400-02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临床中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任何年龄,任何季节均可发病。尤以青壮年为多见,男性略多,常为单侧发病,偶见双侧,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临床主要表现为单纯的一侧口角下垂并向健侧歪斜,患侧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不能做皱额、抬眉、鼓腮、吹哨、闭目等动作。该病影响患者面容表情,给其生活、工作带来诸多的不便。近三年来笔者采用电针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周围性面瘫68例,临床上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系我科就诊的患者,其中男36例,女32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60岁,平均26岁;病程最短1天,最长1个半月,平均13.5天。全部病例经头颅CT或MRI检查,均排除颅内病变可能。 1.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出版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 (1)一侧或双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 (2)口角歪向健侧,露睛流泪,额纹消失,患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3)不能做蹙额、皱眉、示齿、鼓腮、耸鼻、闭眼等动作。 (4)少数病人初起时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严重时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 2 治疗方法 2.1针刺治疗 主穴:地仓、颊车、阳白、攒竹、牵正。配穴:鱼腰、太阳、下关、双侧合谷、足三里、太冲、三阴交。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歪斜加水沟,下唇歪斜加承浆,流泪加承泣或四白,舌味觉减退加金津、玉液(点刺出血),耳后压痛加翳风、风池。 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后,选用华佗牌0.30mmtimes;40mm无菌针灸针。 阳白穴采用向眉毛两侧端方向平刺各1针,深度约15mm。其他穴位再用0.30mmtimes;50mm无菌针灸针,均按常规取穴针刺进针法。急性期浅刺、不用电针,而恢复期、遗症期,每次选穴6-8个,各穴以局部与循经远取适当搭配应用。15天内采用浅刺、轻刺、不提插、不捻转手法、不用电针刺激;15天后可采用透刺、深刺、透刺、多提插捻转重补泻手法,接G6805-2型电针治疗仪两极,采用低频连续波,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留针30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2.2推拿治疗 患者先取仰卧位,医者用拇指指推揉印堂至前额发际,再推眉弓,沿晴明、阳白、太阳、颊车、地仓、迎香穴等穴施以推按法,反复数遍约10min;然后提捏患侧面部,再用大鱼际或掌根推揉、摩法、擦眼轮子匝肌、额肌、咬肌、颊肌、口轮匝肌等面部表情肌,使局部有发热感,反复数遍约10min。后用五指指腹在面部做无规律的适量叩击。医者单手拿捏放松预部肌肉约3min;用单指按揉风池、翳风穴、合谷、外关等穴位5min后结束手法;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3 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经针药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关于“面瘫”的疗效标准拟定: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口角牵正,眼睑闭合良好,面肌功能完全恢复者36例(52.9%);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改善,口眼歪斜逐渐恢复正常,但遗留不同程度的面肌功能障碍者16例(23.5%);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口眼歪斜缓解,但面肌功能恢复不明显者12例(17.6%);无效:连续治疗2个疗程病情无改善者4例(6.0%);总有效率94%。 4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多因细菌、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不稳定等因素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组织缺血、水肿,从而使神经受压迫,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病。 本病属中医“口喎”“口眼喎斜”范畴。认为本病多由于正气不足、风邪乘虚而入中络脉,或风痰瘀血阻滞脉络,使局部少阳、阳明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肌肉失养,纵缓不收所致。风邪善行数变故起病突然,出现面颊瘫痪不能自主的表现。正如《金匮要略bull;中风厉节》篇所说“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而发为面瘫。 值得注意的是急性期内原则上不宜给予强刺激,如脉冲电、针刺、电针等应一概禁用,以免引起继发性面肌痉挛等不良反应而加重病情。特别是电针时间长、强度大,因强刺激引起水肿加剧,更易使神经

文档评论(0)

xyz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