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移垦社会.PPTVIP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移垦社会

清朝移墾社會 清廷消滅明鄭鄭氏父子建立的東寧王朝,但對台灣的處置,或棄或留,朝中意見紛歧,不少主棄者認為台灣僅彈九之他,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惟施琅基於東南海防的觀點,向朝廷力爭留守台灣 。 台灣列入中國版圖   1684年康熙帝將台灣收入版圖。 清初治臺採消極態度,對中國東南沿海住民採禁止來臺措施。隨著時勢的演變,清廷的各種禁令措施,久而久之也漸鬆懈,大陸沿海住民,冒險來臺開發者亦日漸增多與擴大。 清代移墾社會 移民冒險來臺   清朝統治時代,台灣地廣人稀、土地肥沃,而福建、廣東地區山多田少,人民生活困苦。因此,當地居民紛紛冒險渡海來台,從事土地開墾,發展水稻農業。拓墾臺灣,對移民者來說,也是一部血淚的開發史。他們除了要防官兵追補,還要冒險渡過台灣海峽險惡的黑水溝,到了臺灣又得面臨疾病威脅、土著的「出草」以及洪水、颱風等自然災害的嚴峻考驗。 移民開墾經營型態  清朝漢人開墾經營型態有官營和民營,官營的土地由政府、文武官員、軍人屯田經營。政府開發經營土地,早在荷蘭和鄭氏王國時代就已經存在,而清政府將政府經營的土地稱為「官莊」,在台灣各地駐防軍營,稱為「營盤」,收益做為官員或兵餉使用。清代開發土地的絕大部分主力還是平民,因需大量資金與人力都是結夥經營。 土地租田制度    當時率眾申請開墾土地者稱之為墾首,追隨者稱之為墾佃,一但土地開墾成功,同政府申報繳稅,而取得土地所權的墾首,就稱為業戶或業主,墾佃則成佃戶,有時候佃戶得到的土地很大,自己無法獨立耕作,只得再另行招佃,稱為二佃,在這情形下,二佃向佃戶繳的田租,就稱作小租,佃戶繳給業主的田賦便稱為大租,業戶則要繳田賦給政府,因此,也可比喻業戶為 「大房東」,佃戶為 「小房東」,二佃成為房客, 而且也可自由轉讓承租。 漢人開發台灣    清代漢人相繼來臺,在臺灣西部各地,逐漸開墾土地。  清代民間開發台灣重要人物  台北 「陳賴章」墾戶  彰化 施世榜  苗栗 黎南球  新竹 姜秀鑾  宜蘭 吳沙 陳賴章拓肯大佳臘   西元1709年陳賴章拓肯大佳臘,「陳賴章」是開墾戶的名號,由陳憲伯、陳逢春、賴永和、戴天樞、陳天章等五人共同合夥 ,出錢出力最先開墾萬華一帶的台北盆地。   金廣福是由清道光年間淡水同知李嗣鄴下令建造,西元1835年成立。由閩籍墾戶首、竹塹城西門總理周邦正,以及粵籍墾戶首、九芎林庄總理姜秀鑾合作建造的墾號。官方和閩客共同合作進行墾拓,為大隘地區的開發奠下基礎。 金廣福墾號 開蘭第一功臣-吳沙的故事 吳沙是漳州人,從唐山搭船橫渡險惡的黑水溝到臺灣。在這時期,臺灣西部的大多已經開發。西元1796年他召集漳、泉、粵籍的人民開始進入瑪蘭開發。他的作風真誠,不欺騙原住民,使得原住民喜歡和他做生意 。吳沙率領鄉勇到蛤仔難(宜蘭)開墾,墾地日漸寬廣。 開蘭第一功臣-吳沙的故事 吳沙墾地的增加,引起原住民的不滿與抗議,雙方不斷發生衝突,吳沙的弟弟吳立被刺死,鄉勇也受到很大的傷害。吳沙並不因此喪失信心,或對原住民採報復手段。他一方面加強防禦,一方面派遣使者和原住民交涉,並醫治好當地原住民感染的天花。為了感謝吳沙,原住民親自帶著土地送給吳沙,吳沙終於在宜蘭設寮駐守,也奠定了開發東臺灣的基礎。 民間開埤造圳 為了提高農作物的產量,來台開墾的漢人,非常重視埤塘、水圳的建設。台中貓霧栜圳、彰化的八堡圳、台北的瑠公圳及鳳山的曹公圳等,就是當時最重要的水利設施。漢人就是憑著這種進步的農耕技術,很快的將台灣西部的平原,開發成欣欣向榮的良田沃野。 葫蘆墩圳 葫蘆墩圳 (貓霧捒圳)是清代雍正年間(西元1723年)由漢人通事張達京與平埔族岸里社以「割地換水」方式引大甲溪水建造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灌溉地區包括今日的豐原市、潭子鄉、神岡鄉、大雅鄉、台中市北半部,對於台中盆地的農業活動貢獻很大,也造就了聞名遐邇的葫蘆墩米。 大臺北水圳的開發 郭錫瑠 西元1740年,郭錫瑠為了開墾荒地,一路從松山探勘到新店青潭溪,才找到適合的水源,經鑿穿一百多公尺的山岩隧道,架設景美溪上通水圳槽,克服重重難關,經歷二十二年,完成從青潭經大坪林、景美、公館到松山的輸水大圳,稱大坪林圳。 瑠公圳 瑠公圳原址 漢人到台北盆地開發,陸續開闢了密密麻麻的水圳,不僅灌溉農田,也提供了浣衣、戲水的空間,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隨著都市化的發展,原來的瑠公圳,或被徵收為公共空間、道路用地,或遭填平、加蓋,如今只留一個紀念碑,聳立於新生南路台大校門口旁供人緬懷 。 臺灣民間信仰

文档评论(0)

laolao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