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蒙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上)
红山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是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最早被认识的一种文化。玉器,在红山文化丰富的遗物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红山文化玉器主要源于本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在红山文化之后的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有所延续。红山文化玉器作为中国史前时期一个独立的玉器系统,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玉器并称中国玉文化一南一北两大源泉。红山文化玉器,在中国史前玉器发展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了西辽河流域史前时期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红山文化玉器在内蒙古的发现
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与辽宁西部地区同为红山文化中心地区所在,是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重要区域。根据已发表的发掘结果和调查材料,内蒙古自治区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主要分布在该区东南部的赤峰市和通辽市境内。经正式调查和发掘的地点主要有:克什克腾旗南台子、石板山,巴林左旗葛家营子、尖山子,巴林右旗那斯台、羊场、查日斯台、苏达勒,林西县南沙窝子,宁城县打虎石水库,翁牛特旗海金山、三星他拉、黄谷屯、五分地乡南窝铺,以及敖汉旗境内的一些地点。其中所出玉器,以调查、采集所得者居多。
内蒙古出土红山文化玉器的分类
据已发表的资料统计,内蒙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约有一百二十余件之多,有“C”形龙、玉猪龙、鸟首龙、勾云形玉佩、箍形器、钩形器、连璧、方缘圆孔器、人面形玉饰、玉、玉环、兽形器、兽面形饰、玉蝉、玉、玉鸟、玉鱼、玉熊、玉钺、玉斧、玉凿、纺瓜、棒形器、玉管、玉坠饰等。以下分类述之,未发表图片的玉器不在探讨之列。
玉龙九件。根据玉龙的动物造型形态,可将玉龙分为三个类型,即“C”形玉龙、玉猪龙和鸟首玉龙。
“C”形玉龙两件,形制基本相同。
其中一件(图1)为1971年群众在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北山岗地表以下50~60厘米深挖出。高26厘米,鬃长21厘米,颈部孔径0.3~0.95厘米。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噘,嘴紧闭,鼻端截面呈椭圆形,有对称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菱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鬃,尾端呈圆尖状,器体中部略偏上有钻孔。
另一件(图2)为1986年群众在翁牛特旗广德公乡黄谷屯遗址发现。高16.8厘米,鬃长7.5厘米,颈部孔径0.7~0.8厘米。黄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噘,略向上翘,嘴紧闭,双目凸起,呈菱形,颈部竖起一道长鬃,下颚底部有阴刻线纹,尾端呈圆弧状。器体的中部略偏上有一钻孔。通体抛光。
玉猪龙六件。依据形制不同,可分为A型和B型。
A型:一件(图3)。通高16.8厘米,宽11.5厘米,厚2.8厘米。首部肥大,约占整个玉龙的三分之一。宽大耳,吻部与面部之间平直前伸。首尾间的外侧有缺口,而内侧相连,出自巴林右旗羊场乡额尔根勿苏村。墨绿色玉,其中夹杂较多黄褐色斑点,整体厚重。额头隆起,眼较大,睛呈横水滴形,首尾间开三角形口。
B型:五件。首尾断开。其中,1件(图4)出自巴林左旗尖山子遗址。通高8.5厘米,宽6.2厘米,厚3.4厘米。灰白色玉,背部有两个刻划符号。
一件(图5)出自敖汉旗牛古吐乡大五家村西。高5.1厘米,宽5厘米,中心孔径1.3厘米,颈部孔径0.5厘米。碧绿色,夹杂较多白色斑点。头部较大,体卷曲如环,首尾相距较近。双耳后扬,顶部磨平,双目较大,呈圆形,吻部较长,颈后部对穿一圆孔。通体抛光。
一件(图6)出自敖汉旗下洼镇河西。高7.1厘米,宽5.9厘米,中心孔径1.6~1.9厘米,颈部孔径0.2~0.6厘米。有红褐色斑沁。头部较大,体卷曲如环,首尾相距较近。双耳硕大,呈圆弧状竖起,双目略凸,呈菱形,头尾缺口处留有明显的切割痕,颈部对穿一孔。通体抛光。
一件(图7)出土于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高6.74厘米,宽5.2厘米。黄绿色玉。首部约占整个玉龙的五分之一,额头隆起,尾端平齐,与头部很近。
一件(图8)出自敖汉旗萨力巴乡干饭营子。高7.5厘米,宽5.8厘米,厚2.7厘米。墨绿色玉。两立耳上部残,额部前凸,眼部下凹,圆晴凸出,两圆鼻孔前凸,嘴部短,尾端平齐。
鸟首玉龙一件(图9)。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高5.5厘米,宽4.9厘米,中心孔径2厘米,颈部孔径0.3厘米。白色,石质。头部似鸟,体卷曲如环,首尾相距较近。额头隆起,浮雕圆眼,喙尖凸出,尾端呈圆弧状,身部光素,外伸两个翅尖,颈部有一对穿圆孔。通体抛光。
勾云形玉佩四件。依据形制不同,可分为A型和B型。
A型:三件。器体略呈矩形。
一件(图10)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长18.2厘米,宽10.58厘米,厚0.64~0.7厘米。浅黄绿色。器体偏薄,呈长方形,中心部位镂空,作一勾云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