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内蒙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下)
三连璧一件(图23)。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长11.9厘米,宽3.8厘米。绿色。器体扁薄,呈长条形。一侧齐平, 另一侧呈连弧状,中部有三个并列的圆孔,相邻两孔间有一道阴刻线纹,靠近直沿一侧钻有两个圆形小孔。通体抛光。
方缘圆孔器一件(图24)。出自敖汉旗草帽山遗址。外缘边长9.4~9.9厘米,内缘直径3.8~4.1厘米,白色。外缘近似方形,内缘呈圆形,两面光平,靠近一侧边缘正中钻一小孔,孔径0.3~0.5厘米。通体抛光。
玉钺两件。依据形制不同,可分为A型、B型。
A型(图25)出自敖汉旗份子地遗址。长15.6厘米,宽14.2厘米,中心孔径2.8厘米,边缘孔径1.2~1.4厘米。石质,灰白色,夹杂有黑色斑点。器体近似梯形,通体磨光。顶部平直,两侧略外敞,呈斜直状,刃部呈圆弧状外凸。中部偏上钻一圆孔,靠近顶部边缘内侧钻有两个小圆孔。
B型,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柄端平齐,圆弧刃,柄部有一圆孔,扁平磨光。
玉熊一件(图26)。出自奈曼旗。高5.3厘米,最宽2.1厘米。黑色玉质。上为圆形兽首,双眼圆凸,吻部前伸,下为椭圆形身躯,背部弯曲,胸腹部雕有相交的双前肢爪,通体有如胎儿状,腹部下端雕有三条凸起弧线。
玉鱼一件(图27)。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长4.3厘米。葱白色碧玉琢成。扁圆锥形,头颈部有一周阴刻弦纹,似为鱼鳃,钻孔表现鱼眼,圆嘴呈凹坑状,左侧顺体刻一条沟痕,右侧两条似为鱼翅,尾端变细呈钝尖。
兽形玉器一件(图28)。采集自巴林右旗查日斯台嘎查遗址。长8.9厘米,宽2.5厘米,厚0.5厘米。青玉质,黄褐色。近似虎形,长条形扁平体,周边有两面磨薄,中部较厚。粗雕成兽形,脊上部正中有一对钻圆孔,一面中段有四道斜凹线纹,下为两道弧形凹线纹,另一面饰三角形凹线纹,尾端扁宽,头上有一扁耳。通体磨光。
兽面形饰两件。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依据形制不同,可分为A型、B型。
A型,椭圆形扁片状,以两个圆孔表现眼睛,面下部有一排牙齿。
B型,头额光滑,脸部较窄,下部有齿。
玉两件(图29)。克什克腾旗南台子遗址出土。两件形制基本相同。整器呈环状,一侧有窄缺口。
玉斧七件。依据形制不同,可分为A、B、C三种类型。
A型:三件。其中一件(图30)出自敖汉旗千斤营子遗址,长25厘米,墨绿夹杂黄绿色,呈长条舌形,顶部略窄,平直,刃部较宽,呈外凸弧形,两侧微外弧,通体抛光;另一件出自敖汉旗北泡子沿遗址,长19厘米,宽7厘米,黄绿色,夹杂有褐色沁斑,器体呈长条形,顶部略窄,平直,刃部稍宽,呈外凸弧形,两侧斜直,通体抛光;还有一件出自克什克腾旗好鲁库遗址,长7.7厘米,宽2.8厘米,深绿色,器体呈长条形,顶部略窄,平直,刃部较宽,呈外凸弧形,两侧斜直,通体抛光。
B型:一件(图31)。出自阿鲁科尔沁旗巴彦塔拉苏木巴彦诺尔遗址。长8.5厘米,宽2.5~5厘米。墨绿色,夹杂有红褐色沁斑。器体平面近似梯形,顶部较窄,平直,两侧斜直,两面微外鼓,刃部略宽,呈外凸弧形。通体抛光。
C型:三件。其中一件出自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长13.4厘米,宽4.8~6厘米,青绿色,器体平面近似长方形,顶部呈斜弧形,两侧较直,刃部略外弧;另一件(图32)出自翁牛特旗海金山遗址,长4.4厘米,宽2.7~3厘米,孔径0.3厘米。黄绿色,器体呈长方形,四周边缘平直,两面光平,刃部略厚,靠近顶部正中对钻一圆孔,通体抛光;还有一件出自林西县大营子乡土庙子村遗址,长6.8厘米,黄绿色,略呈长方形。
玉坠饰63件(图33)。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出土。依据形制不同,可以分为A、B、C三种类型。A型,圆珠形;B型,半圆形;C型,扁片形。
此处出土的玉器还有玉管、纺瓜、玉片等。
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和题材
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较为丰富,各类玉器主要是在造型来源实物的基础上,趋于写实略有夸张地进行表现。主要有工具形、肖生形和几何形。其中,工具形源于先民的生产生活、日常生活实用的工具,如斧、棒等。肖生形来自自然界的生物,如猪、鸟、龟、鱼、蝉等。几何形可能是源于对天、地、云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多以矩形、圆形、圆柱形的几何形状为基本造型,这类玉器有玉璧、连璧、箍形器等。
红山文化玉器大多光素无纹,少数雕琢有网格纹、瓦沟纹等。
红山文化玉器的功能和用途
依据玉器的形制特点、出土位置以及使用功能之不同,红山文化玉器一般可分为装饰类、工具类、礼仪类三种。其中,装饰类有玉、玉环、玉珠、玉镯等;工具类有斧、锛、凿、棒形器、纺瓜等;礼仪类有玉龙、勾云形玉佩、箍形器、璧、连璧、三孔器、方缘圆孔器、玉人、人面形玉饰、双龙首玉璜、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