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市场主义的先行者
郑?y(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中期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艺术成就的文人画家。郑板桥早年在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30岁后弃官至扬州卖画达十年之久。后有机会至山东当县令,但始终与官场格格不入,终因私开国库赈济灾民,触犯了一些贪官污吏的既得利益遭人诬陷而被罢官,再次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对于郑板桥的生平及艺术成就,前人所做研究已颇透彻,各种文章俯拾即是,这里仅对其经济思想及作品价值聊作探析。
郑板桥的市场观念
清代中期,作为南方重要商业城市的扬州,富商豪贾云集其中,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画家纷至沓来,卖画献艺,著名的“扬州八怪”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批画家,而郑板桥更算得上是个中翘楚。郑板桥一反当时画坛盛行的摹古风气,强调“自树脊骨,自出眼孔”,个性突出、风格怪异,其作品颇受时人青睐。郑板桥虽迫于生计,“聊凭卖画佐朝餐”,但却不愿为盐商豪贾装点门面。而一些盐商富贾为附庸风雅,更是千方百计求购郑板桥的字画。甚至购而不得,竟设计取之。清人孙静庵在《栖霞阁野乘》卷四中即记述了某扬州盐商,屡求板桥字画不得,乃以计取。盐商知板桥嗜食狗肉,使一老者烹狗肉引其食之,板桥亦乘兴挥毫落款而去。待板桥发现上当受骗时为时已晚,却也无可奈何。作为职业画家,现实生活逼迫郑板桥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观念,与盐商交友往还。
其在一幅画上的题诗“写来兰叶并无花,写出花枝没叶遮。我辈何能构全局,也须合拢作生涯”,就反映了郑板桥在面对现实时这种无可奈何的心态。调整了心态的郑板桥,不仅在艺术创作上突破了“艺术趣味愈阳春白雪愈雅,愈接近一般下层民众愈俗”的传统雅俗观念,在艺术与市场的关系上更打破了“文人耻于言利”的世俗观念。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他在笔榜中赫然写明:“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
为何将书画明码标价,郑板桥接着便阐明原因:“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现银则中心喜乐,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又附一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这对于一向以儒雅自封的中国文人不啻于是平地一声惊雷,击碎了其固守千年的封建道德观念。自此,文人书画润笔,“皆准板桥所定,即以此帖为仿单,不复增减”。从这个意义上说,郑板桥不愧是一个真正的市场主义的先行者!书画艺术品的明码标价,不仅理顺了书画市场的交易机制,也进一步肯定了书画家的劳动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改变书画家流落街头卖字鬻画的困顿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郑板桥曾对包括自己在内的几位“扬州八怪”画家的收入作过大致估算:“笔租墨税,岁获千金,少亦数百金”。相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扬州画家们的收入已是相当可观了。
充斥市场的伪作赝品
作为以画谋生的职业画家,郑板桥一生的创作量是很大的,作品大量流散民间,甚至流传至国外。流传至今的板桥书画,数量虽众,但其中掺杂了不少赝品伪迹,这也直接影响到其作品的市场价位。目前市场中的板桥伪品分为两种,一种是板桥在世时其弟子的代笔之作,另一种则是后人的伪造之作。板桥在世时,求其书画者络绎不绝,很多人以能得到板桥书画为荣。对此,金农曾作解释:“皆以其曾为七品官人,争购之”。不管原因如何,求画者日增,令其应酬不暇。无奈之下,同金农一样,郑板桥只好令弟子代笔,以应四方求索者。如谭子犹、刘敬尹等就常为其代笔。这类代笔之作,数量相当可观,因代笔者为其弟子,书画风貌“颇得其秘”,且画面印章也为板桥真印,可谓假中有真,不仅时人不复辨识,也为现在鉴别板桥书画带来了难度。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代笔之作毫无漏洞可言。代笔者虽习板桥书画,但功力、气质毕竟不逮板桥,笔力纤弱,画面气息与板桥的洒脱相比略显拘束。
除代笔作品外,板桥存世赝品中还有大量伪造之作,这其中水平也有高下之分。板桥谢世后,其弟子及其他学板桥书画者为能将作品高价售出,仿效板桥书画,并以板桥之名署款,这导致在其逝世后很长一段时间,赝品伪作泛滥成灾。如前述谭子犹就是一位造板桥书画的高手,在板桥逝世后的二十多年中,谭子犹伪造板桥书画多达上万幅,书画、题款、印章,“均伪托逼肖”。这类伪品艺术水平较高,多能鱼目混珠、以假乱真。另外,还有一些人看到伪造板桥书画有利可图,专门从事赝品的制作。这类仿冒者也算是“术业有专攻”,有些画面也能达到“逼肖”,几可“乱真”。虽然伪造板桥的画相对容易一些,但板桥书法却很难伪造。板桥书法以真、隶为主,融合真、草、隶、篆各体。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很难写好板桥体的。不少存世的板桥赝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