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著-美国悲剧.pdf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您下载的文件来自天下电子书 美国梦的牺牲品 (代译序)—— *题名源自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哈佛大学教授F-O-马蒂逊对本书的评语。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文学揭开了一个新时期。这是美国小说的黄金时代,这二十 年间,群星灿烂,异彩纷呈,显现出空前繁荣的壮观。当时,西奥多-德莱塞异军突起, 驰骋文坛,独领风蚤;他既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第一位杰出的作家,也是美国现代小说 的先驱;在美国文学史上,他是不带偏见地率先如实描写了新的美国城市生活,厥功奇 伟。他拥有许多忠实的追随者,其中甚至包括他的同时代人舍伍德-安德森 (1876-1941)等名家都在内,他们正在他的周围茁壮成长,受到越来越多的读 者的青睐。这个新秀群落不断地推出力作,使二三十年代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最富有成果的 时期,他们中间,诸如辛克莱-路易斯(1885-1951)和多斯-帕索斯 (1896-1970)等名家无不深知德莱塞为他们创作开辟了道路。此时刚开始文学 生涯的斯科特-菲茨杰拉德(1896-1970)甚至誉称德莱塞是当代美国的最伟大的 人物。1930年路易斯在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庄严仪式上的答词中,还向全世界昭示了 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伟绩。作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个美国作家,路易斯认为德莱塞才是 荣膺该奖的更佳人选,说:“德莱塞常常得不到人们的赏识,有时还遭人忌恨,但跟任何 别的美国作家相比,他总是独辟蹊径,勇往直前,在美国小说领域里,为从维多利亚时期 和豪威尔斯式的胆怯与斯文风格转向忠实、大胆和生活的激情扫清了道路。没有他披荆斩 棘地开拓的功绩,我怀疑我们中间有哪一位——除非他甘心情愿去坐牢——敢把生活、美 和恐怖通通描绘出来。”因此,美国评论家认为,德莱塞忠于生活,大胆创新,突破了美 国文坛上传统思想禁锢,解放了美国的小说,给美国文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并且把他跟福 克纳、海明威并列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仅有的三大小说家。 德莱塞又是美国文学中第一位来自下层社会、非盎格鲁-撒克逊血统的重要作家。本 来美国作家中出身贫寒并不罕见,毕竟都属于美国社会内部的“自己人”。然而,德莱塞 是在1871年8月27日出生于印第安纳州特雷霍特市郊的一个德国移民家庭,显然是 一个外人。他秉性刚烈,桀骜不驯,曾经自嘲为“以实玛利,一个流浪汉”①,意谓化外 之民,备受歧视。德莱塞的父亲是一位虔诚、古板、平庸无能的天主教徒,当年为了逃避 兵役流亡到美国,婚后生下了十几个子女,不幸经常失业,而且胸襟狭隘,执迷不悟,对 待子女犹如暴君,以致大多数子女沦入不正经的生活,甚至堕落。只有保罗-德列塞除 外,他开头仅仅是个闯江湖的滑稽艺人,后来成了流行歌曲作家,红极一时。在他弟弟德 莱塞的心目中,不消说是成功的榜样。德莱塞的母亲,秉性温柔,克勤克俭,是来自宾夕 法尼亚的、具有斯拉夫血统的孟诺派的新教徒。德莱塞八岁时,目不识丁的母亲为生活所 迫,带着他和其他三个幼小孩子离开了家庭,在中西部从一个市镇流浪到另一个市镇。因 此,子女们经常被迫辍学。他们一家人始终过着极其窘困而又遭人非议的生活。德莱塞的 童年,饱尝贫困无知之苦。那段辛酸的生涯,后来他全都写进了《美国悲剧》的开头几章 里去—— ①《圣经》中一人物,为亚伯拉罕与夏甲之子。夏甲为亚伯拉罕之妻撒拉的使女,后 来夏甲与以实玛利被撒拉逐走,住在旷野里。见《旧约-创世记》第16章第1-6节,第 15-16节,第21章第9-14节。 1887年他初次独自来到了芝加哥,先后在餐馆和五金公司干粗活,尽管如此,他 还是被这个充满兴奋和刺激的大城市生活所吸引。1889年,他在一位好心的中学老师 慷慨资助下进入印第安纳大学念题名源自美国著名文艺评论家、哈佛大学教授F-O-马蒂逊 对本书的评语。 书,无奈次年即辍学,到芝加哥某地产公司和家具公司当收帐员,整日挨门逐户去敛 钱,使他接触到下层社会各种人物和陰暗面,为日后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决定了他 的创作中的悲剧性思想和自然主义色彩。正如舍伍德-安德森所指出的:“大概世上自古 以来存在过的一切抑郁、陰暗和沉重,在他笔下都有所反映。……他神情沮丧,他不知道 该如何改变生活,因而他描绘生活一如所见——真实,毫不伪装。”1892年,德莱塞 进入了报界,开始记者生涯,先后在芝加哥《环球报》、圣路易斯《环球-民主报》和 《共和报》任职。当时,新闻工作往往成为许多作家练武之地。德莱塞在芝加哥还目睹了 一边是花天酒地,一边是赤贫如洗的强烈对比。他亲眼看到贫穷如何受人鄙视,伪善如何 畅行无阻。于是,德莱塞执意要对他目睹的现状进行道德评价,这不仅是十分自然,而且 从主观上来说

文档评论(0)

109310154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3113434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