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雨代特徵演变之分析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大气科学系.DOCVIP

台风雨代特徵演变之分析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大气科学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风雨代特徵演变之分析研究-中国文化大学大气科学系

利用微波降雨雷達分析颱風雨帶近地面之觀測特徵 蔡嘉倫 游政谷 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 摘 要 臺灣在夏秋兩個季節,受颱風的影響甚鉅,颱風雨帶往往伴隨著強風豪雨。2005年10月1日,強烈颱風龍王其中心由花蓮登陸,颱風雨帶通過北臺灣。本研究利用高時間解析度之微波降雨雷達與竹子湖地面測站觀測資料,來分析伴隨龍王颱風之兩個雨帶(R1與R2)通過文化大學與竹子湖測站時,其回波強度、垂直速度、雨滴粒子速度、降雨率、氣溫氣壓及風向風速之近地面觀測特徵。分析顯示,R1與R2在近地面層伴隨明顯的上升速度,在R1中強降雨率較接近後緣,而R2則集中於雨帶中央,R1與R2氣壓與溫度的變化也有所差別。未來將利用微波降雨雷達的資料及其雨滴粒徑資訊對更多颱風進行分析。 一、前 言 地處副熱帶地區的臺灣,時常受到颱風的侵襲,其雨帶通常會挾帶強風豪雨。雨帶內擾動氣壓通常為負值且有較強的降雨率,雨帶中心會有比較強的雷達回波與上升氣流,而在雨帶外圍則有層狀降水及下沉的氣流(Staff Members 1969; Mark 1990; Peter 1994)。雨帶內強降水可能會導致溫度些微的降低,垂直速度與擾動溫度有著正相關(Richard 1984)。本文利用文化大學的微波降雨雷達及竹子湖測站每分鐘高解析度的資料來分析回波強度、垂直速度、雨滴粒子速度、降雨率、氣溫氣壓及風向風速,在颱風雨帶接近、通過至離開時,近地面之細微觀測特徵。 9月26日在關島北方生成後,隨後以西北轉偏西方向朝臺灣移動,10月1日23時10分 (UTC)於花蓮豐濱附近登陸(圖一)。 分析五分山雷達站0.4度仰角的雷達回波,在10月1日19時到23時有兩個雨帶通過北臺灣,由於雨帶結構沒有受到地形明顯的破壞,在離開臺灣時仍可清晰的看出雨帶的形狀,因此可利用回波強度大於30dBZ定義出其邊界及位置,並依通過的時間先後定出R1雨帶與R2雨帶。其中R1雨帶是以大約60度角接近文化大學,而R2以約90度角接近(圖二)。 微波降雨雷達Micro Rain Radar(MRR)目前架設於中國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之觀測坪為國內首度引進之雷達觀測系統。其頻率24GHz波長為1.25公分,為垂直觀測之氣象都卜勒雷達,主要設計為觀測大氣中的降水回波強度、雨滴粒子速度、液態水含量、降雨率及雨滴粒徑分佈(可觀測的雨滴大小為0.246到5.03公釐)。此雷達利用調頻式之連續波段(FM-CW)在垂直方向有30個觀測區間,其垂直空間解析度可設定10到1000公尺之間,觀測時間解析度可設定10到3600秒之間,每1分鐘可以將一組觀測值資料輸出繪圖,可即時的觀測天氣系統的垂直變化。對於微波降雨雷達的詳細觀測原理可參考Loffer-Mang and Kunz (1999)與Peters et al. (2005)。 圖四為竹子湖測站與微波降雨雷達逐分觀測資料,由上而下為竹子湖測站之降雨率(mm hr-1)、測站氣壓(mb)、溫度(紅線)露點(藍線)(℃)、微波降雨雷達之降雨率(mm hr-1)、回波強度(dBZ)、雨滴速度(m s-1)、垂直速度(m s-1)。而其中的空氣垂直速度是利用MRR所觀測雨滴速度扣掉終端速度而得,而終端速度是利用雷達回波與終端速度的關係經驗式(Joss and Waldvogel 1970)來估計。 圖四中的虛線為R1與R2經過MRR的時間,其時間之定義方法為先利用五分山雷達資料得知雨帶通過竹子湖及文化大學的時段,再利用竹子湖測站逐分之降雨率準確的定義出雨帶通過的時間。R1通過的時間為19時20分到20時8分(UTC)約48分鐘,R2通過時間為21時32分到22時8分(UTC)約36分鐘。 分析MRR與竹子湖測站的降雨率,可以發現在R1與R2內皆有較強的降雨率,比較R1內強降雨率發生的時間,竹子湖測站比MRR較為落後;在R2中強降率發生的時間,竹子湖測站與MRR則大致相同。但總體來說,降雨率的強度,竹子湖測站較MRR強。 分析氣壓及溫度,可以發現R1與R2的變化不盡相同,R1兩側邊緣的氣壓高於雨帶中間,而R2則在雨帶中至後緣先上升後下降;在R1中溫度及露點幾無變化,但在R2中有約2℃的降溫。 由MRR的雷達回波也可看到兩個雨帶內的回波強度決大部份大於30 dBZ,兩個雨帶皆伴隨明顯的上升速度,其垂直速度最大可達 ~4 m s-1,而雨帶的邊緣與雨帶外之垂直速度較小甚而有負值。 同一個颱風內,不同的雨帶其觀測特徵也有所不同,如竹子湖測站的降雨率可看出強降雨率的位置不一,在R1中強降雨率較接近後緣,而R2則集中於雨帶中央。R1與R2氣壓與溫度的變化也有所差別,這些觀測特徵的不同值得未來進一步探討。除此之外,我們也將利用MRR高時間解析度的資料及其雨滴粒徑分布資訊,來分析更多颱風雨帶之雲物理特徵。 Joss

文档评论(0)

210519478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