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吲哚并咔唑的合成.doc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肿瘤活性化合物吲哚并咔唑的合成

中文摘要 本实验催化的和醛衍生物反应,并且用核磁共振氢谱、碳谱、质谱以及红外光谱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同时考察了取代基、反应介质、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等因素对该反应的影响并得到佳工艺条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反应的机理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的优点。关键词:衍生物Abstract An efficient and straightforward procedure for the synthesis of 6,12-dihydroindolo[3,2-b]carbazoles has been achieved through the one-pot reaction of indole with aromatic aldehydes in the presence of p-toluene sulfonic acid (pTSA) as catalyst. The structure of objective compound was confirmed by 1H NMR, 13C NMR, MS/ESI, HRMS, IR. The influences of substituted groups, reaction media, reaction time, reaction temperature are investigated. This method involves the following advantages: high yields, simple operation, mild reaction conditions. Keyword: 6,12-dihydroindolo[3,2-b]carbazole one-pot reaction p-toluene sulfonic acid aromatic aldehyde indole 目 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1.1吲哚并咔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 1.2吲哚并[3,2-b]咔唑的合成 1.2.1双重Fisher吲哚合成反应 3 1.2.2钯催化环化反应 3 1.2.3 Ullman反应 4 1.2.4 吲哚并[3,2-b]咔唑-6,12-二酮的还原反应 5 1.2.5 以2,3’-二吲哚基甲烷为中间体合成 7 1.2.6 以3,3-二吲哚基甲烷为中间体合成 9 1.2.7 其他合成方法 10 1.3其他吲哚并咔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1 1.3.1吲哚并[3,2-a]咔唑的合成 10 1.3.2吲哚并[2,3-b]咔唑的合成 11 1.3.3其他环系的合成 13 第二章 实验部分 14 2.1实验 14 2.2实验仪器 1 2.3实验部分 15 2.3.1实验方法 15 2.3.2实验操作 15 2.4实验结果与讨论 16 2.4.1催化剂选择 16 2.4.2 溶剂的选择 16 2.4.3 含有不同取代基的芳香醛的选择 17 2.4.3立体异构 17 2.4.3反应机理 18 2.4.3其他影响因素 19 化合物的表征 20 参考文献 24 致 谢 26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吲哚并咔唑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 [3,2-b]咔唑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活性。因为它们对2,3,7,8-四氯二苯并-1,4-二氧杂环己二烯2 (TCDD) 受体的高度亲合力,后者也被称为芳烃受体或Ah受体(AhR),与解毒作用,多种特定器官对二氧杂环己二烯的毒性反应有关。6-甲酰基吲哚并[3,2-b]咔唑(1)和6,12-二甲酰基吲哚并[3,2-b]咔唑(2)表现为极有效的Ah受体的配体,尤其是(1)结合Ah受体的能力要比TCCD自身强5-8倍,是目前已知的最强的AhR激动剂[1,2]。 Figure 1-1-1 Figure 1-1-2 吲哚并[2,3-a]咔唑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较好药学和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其中最早发现的是Staurosporine(简称ST,3)(Figure1-2)。该化合物于1977 年由Omura从天然海洋产物Streptomyces starurosporeus 中发现并命名为AM-2282。X-单晶衍射实验分析表明,其中央为吲哚咔唑环,环下方的N上连接小分子糖,上面连接的是内酰胺环[3]。1977年后,人们分离并合成了大量此类化合物,由此吸引了许多有机化学家和药物化学家们开始研究其结构以及生物学活性。此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活性,如抗菌、降血压、抑制血小板凝聚以及细胞毒性等。吲哚并[2,3-a]咔唑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还被报道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主要作用于拓扑异构酶、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如G蛋白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中各种激酶以及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具有良好的临床开发前景。 Figure

文档评论(0)

zhuwenmeijia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513614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