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汉帝陵汉阳陵陪葬墓出土玉器赏析
汉阳陵考古队在对西汉帝陵汉阳陵的陪葬墓发掘中,在一些被盗严重的西汉墓葬中发掘出一些玉器,其中玉剑格、玉?M、玉蝉、玉塞最具特点,且最为精美。汉代人对玉石温润的内质和悦目的外观有深刻的认识,以此体现拥有者的身份和地位,表现人的品德,社会形成用玉热潮。丧葬用玉最为发达,也是中国玉器神异化的巅峰时期。
玉剑格(图1)长4.9厘米,宽1.7厘米,厚2.1厘米。呈“凹”形。白色玉质,表面有钙化。上面用高浮雕及圆雕技法雕一匍匐爬行的魑。魑面正视,圆脸小尖耳,额有中分线,“△”形大眼,眉毛用四道短竖阴线简单刻画,直鼻小嘴,无腮毛,无鳞,无翼翅。身体修长,呈曲形。尾细长上翘,尾稍卷起。四足,每足有四指。后足平伸,其他三足弯曲做抓地状,有尖爪。形象生动,活泼可爱。做工简练,手法娴熟。玉工为了最大限度合理利用剑格表面,采用浮雕和阴刻结合的手法,因材施艺,予以巧妙的构思和处理。
玉剑?M(图2)长9.4厘米,宽1.9厘米,厚1.3厘米。青色外有钙化。长方形,两端卷曲。侧视,有长方形銎孔,可供绑缚。面有一道阴线框,内有排列整齐的小乳钉纹。质朴大方。剑上饰玉在很早就出现。先秦时期,贵族中出现佩剑和好剑的风气,用玉装饰剑也就开始在贵族中流行起来。《吕氏春秋?侈乐》载:“世之人主,皆以珠玉戈剑为宝”。《楚辞?涉江》载:“带长剑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晋书?舆服志》载:“汉制,白天子至于百官无不佩剑”。《史记?货殖列传》记:“游闲公子,饰冠剑……亦为富贵容也”。当时,人们将佩剑的好坏和身份地位联系在一起,故贵族、官吏竞相将佩剑装饰得异常精美。
青玉蝉(图3)长5厘米,宽2.6厘米。扁平长条形。背面用简练的阴刻刀法生动地勾勒出眼、眉毛、脖、翅膀的形状,体现了“汉八刀”雕刻玉器的神工。双目凸出,脊略隆,平腹,为口含玉。
白玉蝉(图4)长3.35厘米,宽1.8厘米,厚0.9厘米。椭圆形。小头双眼外凸,蝉翅有网格纹,三角隆脊,弧腹。为口含玉。
玉蝉(图5)两件同样大小,体呈扁平长条形。长5.2厘米,宽1.8厘米,厚0.5厘米。头宽2厘米,长0.8厘米。白玉质,光素无纹,简单的蝉形状,没有刻化局部。头前部呈半圆状,身呈长方形,尾呈锐三角,隆脊,平腹。蝉的腹面头部有两组并列的小圆孔,每组两个。尾部有一组两个小圆孔,孔中有丝绳的残留痕迹。当时作为佩玉使用。
白玉塞(图6)两件均呈鸡蛋形状,一件长2.1厘米、宽1.5厘米、厚1.6厘米,一件长2.3厘米、宽1.48厘米、厚1.50厘米,表面光洁圆润。
秦汉时期人们对玉有特殊的感情,并赋予神秘寓意。人死后含玉和用玉塞,有保护人精气不泄和护尸不腐的用意。《汉书》有“口含玉石,欲化不得”的记载。《说苑?修文》载:“天子含实以珠,诸侯以玉,大夫以玑,士以贝,庶以谷实”。早期含玉没有定型,只要轻薄即可。后来发展为蝉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蝉在人们的想象中是死而复生,脱壳羽化,登高饮露,超凡脱俗,有羽化而飞升之意,再加上神仙方术的神化,符
合贵族“视死如视生”的丧葬观念。二是它的形状方便口含。玉塞在春秋战国时零星出土,有耳、鼻、肛门等塞。汉代人迷信水银遇玉则凝,于是发展出玉塞上涂丹汞而用,可以封闭、保护灵魂的做法。玉塞在汉代达到了一个高峰。
葬玉在秦汉时贵族之中很是流行,汉阳陵陪葬墓多为王公大臣的墓葬,所以这些玉器的出土为汉代玉的制作工艺和用玉制度及雕刻艺术提供了很好的资料。汉代墓葬中的用玉大增,到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中国古代以礼制为中心的用玉制度的衰落,朝廷明令禁止厚葬和“钱多既不足贵,又口所不容,珠玉则更为盗贼之招,故但用三钱而已”(司马光《司马氏书仪》)。葬玉逐渐减少,并逐渐消失。
(责编:蔚 蔚)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