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稀世铁泉再写华章
轻视铁钱是藏泉活动中错误的观念,铁钱作为古钱大家庭中的一员,同样承载着当时的历史背景与经济状况,缺少了这一环节就不能构成完整的古代货币史。各代铸行辅币虽多铜钱,然而有时却是铜、铁两铸,甚至只铸行过铁钱,如:宋代的“康定元宝”和“纯熙元宝”等,这些铁钱的出现,不仅填补了铸币史上的空白,并已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历史研究价值不可限量。收藏、保护好珍稀铁钱,也是为祖国的文化保护事业尽一份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笔者经过一段时间搜寻,陆续集藏到几枚罕见的铁泉,认为值得向各位作出汇报:
(一)“绍熙元宝”背“四”折五铁钱
两宋时期铁钱盛行,几乎与国运相始终。特别是南宋时,为防止铜钱外流出境,逐渐将铁钱的流通区域从四川拓展到与金国相界邻的江淮等地,此后铁钱书体秀美,版式宏富,复杂程度超迈北宋,背文又添加纪年、纪地,形成新一代钱风。
宋光宗赵(公元1190-1194年在位)乃宋孝宗之子,是南宋的第三位皇帝,他在位历时五年,只使用过“绍熙”一个年号。光宗体弱多病、昏溃无为,没有能力将乃父的“乾、淳大业”推扬光大,加之耳软心活,惧内忤逆,所以,史家对他的评价是“孝宗之子不孝,光宗之行无光”,足见其昏碌程度。
可是“绍熙”钱却继承了孝宗钱的特点,当时铸币质量有所提高,故而钱文端庄秀丽,精好者居多。存世有一类试铸的背“四”(年)折五型绍熙大铜钱,面文分“通宝”、“元宝”,是南宋钱中难得一见的珍品。
笔者无缘一睹其庐山真面,竟意想不到地获得“绍熙元宝”背“四”折五大铁钱一枚(图1),不胜欣喜感叹。此泉穿口未经修整,面背下方有与其他钱币叠压剥离后留下的印迹,“熙”字侧背部脱蚀严重(厚约3.6毫米),“宝”字边锈层堆积甚高(厚约4.3毫米),钱径35毫米,重17.4克。文字稍显漫灭,但经摩挲后仍可辨识,整体风化程度与此同时宋代铁钱吻合,非伪制可相比拟。经对比“绍熙元宝”背“四”折五铜钱拓图,发现二者字体十分接近,只是直径比铜钱略小。为谨慎起见,笔者曾请老泉友观赏指教,也言必真,不过,他似乎忽略了该钱绝非普品。估计日后如发现“通宝”折五型大铁钱,则不仅能与此相互印证,亦可推算出铸量多寡。
(二)“洪武通宝”背“济”折三铁钱
明代上承元制,无论是五等钱制,还是从后来废止铜钱、行用纸钞的情况上看,都与元代相仿。元代未发现有铁泉存世。南明时,在福州称帝的唐王朱聿键虽铸有“隆武通宝”(公元1645年)小平铁钱,而此时明祚已亡,并不具备国家颁行性质。那么,明代铸造过铁钱吗?
这个问题是不好轻易作答的。直到笔者拜读了《收藏界》杂志2009年第5期刊发的李发玉先生的“嘉靖通宝”折五铁钱藏品图文,以及笔者这枚被拾拣于山东聊城运河之滨的“洪武通宝”背“济”折三铁钱(图2),才让笔者对此问题有了思考的勇气。该泉直径31.9毫米,穿径约5.5毫米,厚2.8毫米,重9.47克,书法与铜品有异,钱文遒劲端秀,大气磅礴,颇合明人笔意,锈层错落,色泽艳美,左上角遗憾缺失,仍不掩美观,背文“济”字的写法如铜钱般粗犷古拙。以地望而言,聊城距济南较近,出土是品颇合事实。
洪武钱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所铸,因避太祖圣讳,没有铸造“元宝”钱,仅有“通宝”行世,面值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钱制,背文纪值、纪地,背“济”钱乃纪地者之一,铸量甚少。钱币学家孙仲汇先生在《古钱币图解》上说:“……凡是历史上未大量铸行的钱币多不见史籍,以文字形制断代正是钱币学的一大特色。”这枚折三型的“洪武通宝”背“济”铁钱如能及早通过专家鉴定,则极具历史研究价值,也将为洪武五等钱制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天启通宝”背“府”折十铁钱
明朝末年君昏政暗,苛税繁重,流民日增,阶级矛盾空前激化。熹宗天启皇帝(公元1621-1627年在位)于此忧患之时,却只贪图玩乐不问政事。在辽事战争长期的煎熬下,明政府的财政更是雪上加霜,只得铸造折二、折十大钱补贴财政,这也是一种不完整的五等钱制。边镇上的宣府、蓟镇、密云等地也铸折十大钱,于钱背标有府、镇、密等字,存世无多。
这枚“天启通宝”背“府”折十大铁钱(图3),表面有经水浸形成的亮渍,初得时感觉质地糟朽,有随手破碎之险,“启”字和背文都不清晰,后经用竹签剔除余锈,才逐渐显露真容,望其风貌也够得上近400年沧桑,具体出土地点无法查知。钱径44.8毫米,穿径6.7毫米,厚3毫米,重23.54克。据记载:天启年间工费浩繁,久欠军饷,光从1610-1627年(明万历三十八年到天启七年)政府京运饷银就积欠900多万两。那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地方可曾有铸造铁钱充饷之举?更多的历史知识还有望诸位前辈教导。
(四)“咸丰重宝”宝福局“当五十”铁钱
在清咸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