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压得住岁月,抵得上黄金
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于2007年底推出的30集电视连续剧《戈壁母亲》为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主旋律电视剧佳作。自2007年11月23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以来,大获成功,受到广泛好评,收视率一路走高,升至央视一套黄金档期全年排行前三甲。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更是掀起了一股“戈壁母亲”热潮,成为兵团人谈论的热门话题。这部没有事先张扬的作品,一没有一线大牌的明星,二没有曲折离奇的剧情,三没有花哨煽情的噱头,却获得如此成功,可谓既叫好又叫座。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有三个主要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一是剧作厚重的时代背景,二是用“真情”来凸显崇高主题,三是塑造了刘月季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1
解放前的新疆经济十分落后,百业凋零,物资奇缺。“白雪罩祁连,乌云盖山巅,草原秋风狂,凯歌进新疆”(王震诗)。1950年3月,从战争的硝烟中走出来不久的一支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在新疆一片亘古荒原上开出了“军垦第一犁”,拉开了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序幕。两年后,毛主席向这支部队发出号召:“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于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在这亘古沉睡的戈壁荒原上打响了。昔日征战沙场的人们,带着满身的征尘,放下手中陪伴自己冲锋陷阵的武器,抡起十字镐,铸剑为犁,披荆斩棘,向自然宣战。他们“进军塔里木,挺进伊犁河谷,屯垦昭苏黑土地”,住的是草棚子、地窝子,吃的是水煮麦粒,盐水蘸菜。这便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之初。正如兵团第一任司令员张仲翰在《老兵歌》中写到的那样:“各族好父老,喜泪湿衣裳。争看子弟兵,建设新故乡。放下我书包,擦好我炮枪。愚公能移山,我开万古荒。……将军齐上阵,三军酣战忙。处处南泥湾,江南到北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上百万退伍转业军人、内地支边青年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员陆续涌入新疆,共同组建和发展壮大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半个世纪过去了,兵团官兵们“巨手翻天地,大胆易沧桑”,将昔日广袤的戈壁建设成为了“天下粮仓”和棉花生产基地,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后来的改革开放,发挥了巨大的脊梁作用。
这是中国西部开发史上最为宏伟的一段风云历程。《戈壁母亲》以此宏大时代背景为依托,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展开叙事:解放初期,山东农村妇女刘月季带着两个儿子与一个捡来的女儿,长途跋涉到新疆解放军部队去寻找分开了13年的丈夫,并主动要求解除与他的包办婚姻。婚姻契约解除了,但她坚守着“孩子不能离开爹,我不能离开孩子”的朴素信念,留在了新疆,很快融入了兵团这个火热的战斗集体,从此扎根在戈壁滩上。通过主人公刘月季的经历,重现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创业初期,军垦战士“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的真实历史。兵团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壮士五湖来,浩浩慷而慨”(《老兵歌》),剧中的刘月季、钟匡民、郭文云、程世昌、钟槐、钟杨、刘玉兰、赵丽江、向彩菊等就是他们中的一员。我们没有理由,忘记他们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和物质财富。可见,剧作内容所承载的厚重历史底蕴和广阔背景,使作品具有了沉甸甸的分量,与荧屏上其他以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为叙事模式的“苦情戏”,或者普通意义上的“母亲戏”,有着本质的区别。
2
一部成功的主旋律文艺作品,总是灌注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作用于观赏者的感情,使受众在审美中感受与领悟到博大深厚的人文精神。文艺作品这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离不开“以情动人”的主要手段。1876年,当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为他举办的专场音乐会上,听了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即《如歌的行板》后,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托尔斯泰说在这首乐曲中,“我已经接触到忍受苦难人民的灵魂深处”。电视剧尤其是主旋律电视剧,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如果只是进行枯燥的道德说教,或是板着面孔进行道德训诫,自然不能达到教化育人的效果。只有渗透在作品中的真情,才能打动观众,使观众不自觉地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和熏陶。
《戈壁母亲》获得成功的第二个重要因素,便在于用真情凸现崇高主题,以情动人。编导在叙事过程中,没有掺入丝毫的煽情、矫饰和做作,而是用细节的铺排来表现朴实的真情实感,引起观众的共鸣。当刘月季在夜色下赶着驴车,去河边为前夫的妻子孟苇婷打水,假装熟睡的钟槐冲上来帮助母亲的时候。刘月季为救王朝刚性命献出钟槐送给她的毛驴,她蹲在地上抱着挣扎嘶叫的小毛驴流泪的时候;当身为副师长的钟匡民打了钟槐一耳光,决定把钟槐发到最边远、最艰苦的哨所去的时候;当独自守在边防巡逻站的钟槐,在空旷的雪山上一个人升起鲜艳的国旗,喃喃唱起国歌的时候,当刘月季攥着钟槐空空的裤管,哭喊着把头一下一下拼命撞向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