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零识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零識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
鵬宇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伍)》文辭典雅,內容豐富,具有重要的文獻研究價值。清華大學出土文獻讀書會對即將發佈的清華簡第五冊整理報告做了補正。當時筆者因身在外地,未能躬逢其會,殊為可惜。此前,在清華簡的研讀過程中,筆者也曾寫過一些小札記,因其中有些內容即將發佈在將要出版的一些刊物上,不便全文貼出,故這裏先擇其概要稍加論說,以祈方家批評指正。
一
《湯處於湯丘》簡3曰:
乃與少(小)臣惎(謀)夏邦,未成,少(小)臣又(有)疾,三月不出。
按:惎,古書常訓為毒。《說文》:“惎,毒也。”杜預注《左傳》,“惎”常訓為“毒”。
《左傳》定公四年:“管蔡啟商,惎閑王室。”杜預注“惎,毒也。周公攝政,管叔蔡叔開道紂子祿父,以毒亂王室,惎音忌。”
《左傳》哀公二十七年:“知伯不悛,趙襄子由是惎知伯。”杜預注“惎,毒也。”
我們懷疑,古訓中“毒”或即“(謀)”字之訛。王引之《經義述聞》“惎間王室”條云:
管蔡啟商,惎閑王室。杜注曰:“惎,毒也。管叔蔡叔開道紂子祿父,以毒亂王室。”正義曰:“惎,毒。閑,亂。”賈逵云然。是相傳訓也。引之謹案,毒亂之語不辭。惎之言基。基,謀也。間,犯也。謂謀犯王室也。《爾雅》曰:“基,謀也。”《康誥》曰:“周公初基,作大邑于東國洛。”鄭注以基為謀,是也。《廣韻》:“惎,教也。一曰謀也。”訓惎為教本于宣十二年傳“楚人惎之脫扃”注,訓惎為謀,疑即此傳舊注也。《玉篇》:“諆,謀也。”《廣韻》:“諅,謀也。”諆、惎、基,並字異而義同。
王氏之說甚是。將“惎”訓為“謀”,置諸上引“某惎某”的文例中,於義皆安。清華簡“惎(謀)”當理解為同義連用,這種同義連用的例子文獻中習見,此不贅述。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引“某惎某”的句式中,“惎”字所連接的主語與賓語,常為敵對的兩方,且最後一方皆被另一方所伐滅。又《逸周書·小開武》:
維王二祀一月既生魄,召周公旦曰:“嗚呼!余夙夜忌商,不知道極,敬聽以勤天下。”
《小爾雅?廣言》:“惎,諅,忌,誋古並通用也。”周武王“夙夜忌商”與清華簡中商湯及伊尹“惎謀夏邦”,事類相似,忌、惎之義,疑或相同。
二
《厚父》簡11有言曰:
曰民心隹(惟)本,氒(厥)(作)隹(惟)枼(葉),引(矧)其能丁良于(友)人,廼洹(宣)弔(淑)氒(厥)心。
按,“丁良”一詞典籍稀見,疑當讀為“貞良”。上古音丁、貞皆在端母耕部,同聲疊韻,於例可通。
《說文》:“,赤色也。从赤、巠聲。《詩》曰:‘鲂鱼尾’。,或从貞。,或从丁。”又《說文》:“頂,顚也。从頁、丁聲。,籒文从鼎。”古文字中鼎、貞為一字之分化,故丁、貞相通,似無疑義。
貞,有忠貞、誠信之義,良即“溫良恭儉讓”之良,“貞良”並稱,典籍習見。《墨子?明鬼下》:“必擇國之父兄慈孝貞良者,以爲祝宗。”《史記?秦始皇本紀》:“尊卑貴賤,不踰次行;姦邪不容,皆務貞良。”
此外,“貞良”一詞還見於出土文獻。北大秦簡《善女子之方》(013)云:“莫(暮)臥蚤(早)起,人婦恒常,絜(潔)身正行,屯(純)貞以(與)良。”
將“丁良”釋為“貞良”,從《厚父》文意上看也是很合適的。此簡簡文以樹為喻,前兩句大意是說人心如同樹根,人的所作所為像枝葉。(根深則葉茂,反之亦然。)同理,假如行為上可以貞良,則其善心亦可得以發揚。
三
《厚父》簡12有言曰:
曰天司民,厥徵女(如)左(佐)之服於人。
按:“左”疑讀如《逸周書》“佐官維明”之“佐”,指身體四肢。
《逸周書·成開》:“人有四佐,佐官維明。”陳逢衡云:“人有四佐,謂四枝。佐官維明,官,五官,耳、目、口、鼻、心也。”
《逸周書·小開武》:“維人四左”。劉師培云:“《玉海》二引作‘四佐’,一百三十四引同。”潘振云:“維人四左,與《武順解》‘心有四佐’同,四佐指四枝,謂手足也。”
四
《殷高宗問三壽》簡16云:
寺(持)型罰赦,晨(振)若(弱)敘(除)態(慝)。
按:“持”從“寺”聲,故“寺”可讀為“持”。持型,即奉持或保守先王典型之意。清華簡《厚父》曾云:
之匿(慝)王廼渴(竭)【五】(失)其命,弗甬(用)先(哲)王孔甲之典刑(型),真(顛)(覆)氒(厥)(德),(沉)湎於非彝,天廼弗若(赦),廼述(墜)氒(厥)命,亡其邦。【六】
其中“弗用型”之語,正可從反面為此簡“持型”作注。
傳世文獻中在言君王執政之要時,亦常強調保守先王“典型”的重要性。如《逸周書·皇門》中周公旦就曾言“至於厥後嗣,弗見先王之明刑,維時及胥學於非夷”。清華簡《皇門》作:“乃弗肯用先王之明刑”。
當然,簡文中的所持之型中也可能包含刑罰之刑。古書中“刑”可以持,《漢書》中元帝曾向宣帝進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記載霍光事蹟時云“光持刑罰嚴,延年輔之以寛。”簡文中“持型罰赦”,大概是說須保守或謹遵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