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六朝石头城址考辨.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六朝石头城址考辨

六朝石头城址考辨 近阅旧志及几篇关于六朝石头城的文章,其中对于石头城位置的认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读得愈多,困惑愈甚,核诸典籍,其结论每与史实相悖。本文拟就此抒一已之管见,公诸同好,求正于方家。 一、六朝石头城的位置 六朝时期的石头城,临江控淮,是都城建康的门户,军事地位非常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至唐朝石头城尚存,所以对于城址并无疑义。现在要确定其位置,应当以唐代或唐代以前的文献记载为准。《舆地志》是南朝的地理书,对石头城的位置记载得非常明白,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宋代张敦颐在《六朝事迹编类》中引《舆地志》曰:石头城“环七里一百步,在县西五里,去台城九里,南抵秦淮口。”这最后一句话象坐标一样,实际上已经把石头城准确定位,也就是说石头城在淮水(今内秦淮河)北岸的入江口处。另据《建康实录》(1):“(建安)十六年(211),(孙)权始自京口徙治秣陵。十七年,城楚金陵邑地,号石头。”(第14页)同书又曰:“楚之金陵,今石头城是也。”(第2页)由此可见,石头城是建在原楚金陵邑的基础上的,金陵邑与越城(在今长干桥西南)夹淮水相望,这两座南京历史上最早的城都是临水而建。唐代以后,石头城湮灭了,但山川还 在,故其位置的确定,还有赖于江河山阜。山岭难改,江河易迁,请先定大江(今长江)、淮水的位置。六朝时期的大江故道,从今清凉山西麓,流经四望山(今八字山),由庐龙山(今狮子山)折向东,这一点已为研究南京史地的专家们所认同。也就是说,与六朝时期相比,近城的一段大江已向西北游移。大江虽已迁徙,淮水却仍安流在六朝时的故河道内。《建康实录》云,晋哀帝兴宁二年(363),“诏移陶官于淮水北,遂以南岸窑处之地施僧慧力,造瓦官寺。”(第233页)淮水南岸窑处之地为今花露岗,慧力以其地建瓦官寺,则其时淮水在瓦官寺北。《陈书·卷一》:“高祖(陈霸先)命合州刺史徐度于冶城寺立栅,南抵淮渚。”冶城在今朝天宫后面山上,据此,淮水在冶城之南,合而言之,六朝时淮水的位置应在瓦官寺、冶城之间,与现在内秦淮河的位置正相符合。六朝时期大江、淮水的位置既已确定,再来考察石头城四面与山川的联系。 《梁书· 卷四十五 》:“(王)僧辩焚(侯)景水栅,入淮,至禅灵寺渚,景大惊,缘淮立栅,自石头至朱雀航。”及《陈书·本纪第一》:“(侯)景乃以舟叉 舟步 贮石沈塞淮口,缘淮作城,自石头迄青溪,十余里中,楼雉相接。”此二条说明六朝时凡言“缘淮”必以石头城为淮水入江口的标识。《梁书·卷四十五》曰:“时军人 虏掠京邑,剥剔士庶,民为其执缚者,衤日 衣不免。尽驱逼居民以求购赎,自石头至于东城,缘淮叫号之声,响震京邑,于是百姓失望。”东城,即东府城。《建康实录》:“(义熙十年)冬,城东府”(第343页)文下案语云:“《图经》:‘今城县东七里清溪桥东,南临淮水,周三里九十步。’”东府城南临淮水,且南门接著名的骠骑航,航跨淮水(参见《建康实录》第256页之“(宁康元年三月)癸丑,诏除丹杨、竹格等四航税”条下案语。)石头城亦南临淮水,故淮水沿岸自西至东,石头、东城可以对举。《建康实录》又曰:“(天监)九年春正月庚寅,新作缘淮塘,北岸起石头,迄东冶,南岸起后渚、篱门,迄三桥。”(第675页)更明确石头城在淮水北岸的入江口处。至此,石头城西滨大江、南临淮水已确定无疑。这一点从六朝及唐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可以得到证实。把石头城的位置记述的最清楚的,莫过于刘宋时期的大诗人谢灵运,他的《撰征赋》可以澄清众说,不使纷纭。谢灵运于义熙十二年(416)仲冬,从建康“奉使慰劳高祖(刘裕)于彭城”,《撰征赋》便是对这次行程的实录。下面是谢灵运出都时所经历的名胜:“......尔乃经雉门,启浮梁,眺钟岩,越查塘。......视冶城而北属......次石头之双岸......”诗人出建康宫城的正南门---大司马门,南下至朱雀航(吴建,被东晋温峤所焚,后建浮桥,在今南京市中华门东北。),并由此上船,诗人留恋地回眺钟山,船沿淮水而下,经横塘、查下(皆沿淮滨江地名)当船行至今朝天宫南时,诗人北望冶城,又行三里许,抵达淮水北岸入江口处的石头城。诗人所说的“石头之双岸”,显然是指石头城西的江水之岸和城南的淮水之岸,也就是说石头城在这二水的夹角处。纵观《撰征赋》,它对建康周围名胜实行的是近距离的精确描写,名胜与名胜之间的距离,有时只有二里左右,石头城若在淮水北三里余的清凉寺(在今清凉山上)之西,则诗人不得言石头城有“双岸”。另外,古人诗赋的语言是经过反复推敲、千锤百炼的,而诗人作这首赋时又是特别地认真,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俾事运迁谢,托此不朽”,因此,赋中所述是极为可信的。长期以来,无人注意这条材料,如果不是历史学家对文学作品重视不够,那便象刘勰批评的那样“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文心雕龙。知音》)。唐代刘禹锡的千古绝唱---《石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cs8885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006513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