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某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报告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发展,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民素质明显提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现将我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汇报告如下: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基本情况 XX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曲靖市东南部,地处滇、桂两省结合部,是云南省47个革命老区县之一。东与XX接壤,东南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隔江相望,南邻文山州XX县,西南与XX州XX县毗邻,北倚陆良县。境内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409.7米,最低海拔737米。全县辖5镇3乡109村委会792个村民小组,其中3个民族乡和8个散杂居民族村委会中,共有46个村委会404个村民小组。XX年,全县有33个民族,其中汉、壮、彝、苗、回、瑶6种民族为世居民族,有少数民族人口71138人,占全县总人口404664人的17.6%,少数民族比例居曲靖市各首位。XX是一个“山区、民族、贫困”三位一体的民族散杂居农业县,民族地区群众绝大部分居住在低热河谷槽区和高寒冷凉地带,由于历史、地理、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市场开放条件差、自身发展能力弱,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教育科技落后,民族经济发展十分缓慢,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160元,民族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XX元,比上年增181元,比XX年增643元。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采取的措施 多年来,县委、政府立足县情,牢牢把握“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把科学发展与民族工作有机结合,在突出工作实效上下功夫,在实践中着力破解各族群众关注的难点问题,积极整合部门力量,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投入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民族示范村建设,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收,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以来,县委、政府把增强民族地区的发展后劲、改善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中心工作抓好抓实,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以改变村容村貌为结合点,以增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后劲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竭尽全力改善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民族地区31个村委会285个村小组中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修建村组公路62条301.7公里,几乎所有村组实施村内道路硬化;以修建水池、水窖和铺设管引为重点的人畜饮水项目设施不断加强,60%以上的村组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着力改善群众的发展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强化安居房建设,做到抗震、人畜分居、整洁实用;以生态建设为突破口,强化沼气池、卫生厕、卫生厩三配套建设,整治村容村貌,亮化、美化村庄,有效遏制脏乱差;强化高稳产农田建设和与之配套的小水池、小水窖建设,保证群众生产用水需要,提高土地等级和农业产出率。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逐年加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民族地区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路、村村通电,电视覆盖率达100%以上。 2、注重产业结构调整。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民族乡村结合实际,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当地特色和优势,尤其是注重突出当地的区位优势、传统产业,结合市场前景,做好支撑产业的培育,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为群众拓宽增收致富路子,使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多元化发展。高良乡新安村瑶族群众,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仔猪养殖、劳务经济三大产业,并利用劳务输出中学到的建筑技术,融入本民族文化元素,自己设计建盖的40多户风格迥异的洋楼让人深感敬佩。丹凤镇牛宿村委会下宜卡村是一个只有21户94人的小村子,群众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在做好传统产业的同时,发展庭院经济,做强做大林产业,全村共有果树和林地760亩,人均有8亩,人均收入仅林产业一项就增加了250多元,村民们不仅摆脱了贫困,还步入了小康生活。该村村民黎德顺种植泡核桃33亩,培育出售泡核桃、冬瓜树、杉树、川滇桤木等绿化和造林苗木20余万株,还搞起了特色景观苗木培植,销往昆明、宜良及周边县市,实现纯收入12万元。龙庆、五龙、高良3个民族乡则依托得天独厚的低热河谷槽区资源优势,进一步发展经济林果、畜牧、生姜、优质稻、冬早蔬菜等特色种养业。五龙乡大力开发民族生态旅游,充分利用民族文化、饮食、民俗等优势,以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为载体,加强旅游设施建设和宣传营销力度,着力打造以“凤凰谷”、“南丹山”为重点的生态旅游品牌,推出“农家乐”休闲度假旅游,大力挖掘民族文化,办好民俗文化节等来增加群众收入。目前,来自民族地区声名在外的诸如黑尔糯米、龙庆鸡枞、龙庆火腿,高良五龙的牛干巴、优质米、土蜂蜜等颇具特色的品牌农特产品已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贫困村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撑产业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