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6油菜菌核病毒病PPT
何可佳 油菜病害 * * 油菜菌核病 一、症状 从苗期——成熟期都可发生,以开花期后发病最盛; 叶、茎、荚都可被害,以茎部受害的损失最大。 苗期:茎基部和叶柄产生红褐色斑点,后变白色、湿腐,长出白色絮状菌丝,可引起幼苗死亡。 一、症状 成株期 花瓣——在盛花期,病菌先侵染花瓣,形成水渍状斑,易脱落。 叶——脱落的花瓣掉在油菜植株的老叶上叶片上,在与相对应的地方,产生近圆形、水渍状的青褐色病斑,天气多雨时,病斑穿孔,最后全叶腐烂,并产生白色绒毛状物和菌核。 一、症状 茎杆——初呈淡褐色的长椭圆形病斑,后变灰白色,很快可使茎杆成段变白色,组织腐烂中空,甚至碎裂散出丝状纤维,病部内外长有白色绒毛状物,并最后形成黑色鼠粪状物(菌核),病部以上枝条变黄枯死。 角果——症状类似,籽粒腐烂瘦瘪。 一、症状 二、病原 由真菌子囊菌亚门核盘菌引起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二、病原 子囊孢子发芽T:5-20℃ 35℃ /———▲———/ -1℃ 子囊孢子侵入T 15-25℃ 35℃ /———▲———/ -1℃ 子囊孢子耐干燥,干燥条件下2个月内仍可萌发。 寄主范围:广泛,可寄生油菜、甘蓝、大白菜、向日葵等100多种作物。 三、侵染循环 油菜菌核病侵染循环 以菌核遗落在土中或 混杂在种子中越夏越冬 3月/中下产生子囊孢子 花瓣 脱落 叶片 茎杆、枝条 角果 弹射 三、侵染循环 子囊孢子落在油菜植株上,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产生芽管,并形成附着孢,产生侵入丝,能穿透健康油菜的腊质层,但不能穿透细胞壁,因此幼嫩部位不发病。 但在油菜的花瓣将谢落或油菜的叶片衰老时,其表皮细胞间隙由于失去膨压,病菌的芽管可直接穿过并侵入细胞。此时菌丝体可产生果胶酶分解中胶层,使细胞组织分解,从而使花瓣和老叶的病并腐烂 。 四、发生流行条件 1、气象条件 在所有的气象条件如温、湿度、降雨量、日照中,以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的影响最大。 在冬油菜区,如旬雨量大于50mm则病重,小于30mm时则病轻,低于10mm时病害很难发生。 同期月平均RH85%病重60-75%时病轻,60%病害很难发生。 四、发生流行条件 根据子囊盘和油菜开花期的相互关系,可以预测田间油菜菌核病的发生: 油菜在子囊盘盛发期内进入开花期,多在盛花期发病; 油菜在子囊盘盛发期以后终止期以前进入开花期的,其发病期则在盛花期以后终花期以前; 在子囊盘终止期以后进入开花期的一般不发病。 四、发生流行条件 2、菌核的数量 土壤中有效菌核数量越多,病害越重,而菌核数量的多少又决定于土壤、肥料和种子带菌的数量。 连作旱地发病率比轮作高1.6倍,旱地油菜发病率比水旱轮作地高1.3倍. 连作时间越长,病害越重, 轮作要注意与非寄主作物轮作。 四、发生流行条件 3、品种抗病性 目前还没有免疫和高抗品种,但油菜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不同:即苗期较抗病,盛花到结荚期最易感病。 开花早,花期长,病重;相反,如开花迟,花期集中,则病害较轻。所以长江流域在冬春温暖、春季多雨,油菜提早开花的年份病重; 早播迟播 芥菜型/甘蓝型白菜型 晚熟品种早熟品种 四、发生流行条件 湖南省油菜菌核病的发生时期: 白菜型油菜始病期多在3月上旬,盛发期为3月下旬到4月上旬; 甘蓝型油菜则多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始发病,到4月下旬盛发。 五、防治 以减少菌源为主,结合加强栽培管理和适时喷药进行综合防治。 一、减少菌源 (一)轮作:大面积水旱轮作,注意不能与十字花科、豆科、菊科作物轮作。 (二)收获期及播种期清除菌核:旱土收割油菜,不宜在田中脱粒,并拨除油菜蔸。 五、防治 二、深沟窄畦和清沟排渍:作到围沟、腰沟、垄沟相通,使油菜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春季田间不渍水。 三、种子处理: 选无病主轴留种; 播种前筛除混杂在种子内的粗大菌核,然后用食盐、硫酸铵水或黄泥水选种,除去上浮的秕粒和菌核。 五、防治 四、选用甘蓝型品种,避免过早播种。 五、重施苗肥,早施蕾薹肥,避免薹花期过量施氮肥:基肥和苗肥占50-60%,薹肥占20-30%较好。并配合施钾肥。 六、摘除病叶、黄叶,清除残枝:根据病情分2-3次进行。 五、防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