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地下水资源评价PPT
中国地下水资源评价;目录;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我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多年平均为9235 ×108 m3,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其中山区为6668 ×108 m3,平原为2567 ×108 m3;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多年平均为3527 ×108 m3,其中山区为1966 ×108 m3,平原为1561 ×108 m3。;中国水资源
分布图;地下水资源量分布;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国家标准GB/T 14848-93)进行区域评价。在全国地下水资源中,按分布面积统计,有63%的地下水资源可供直接饮用,17%需经适当处理后可饮用,12%为不宜饮用但可作为工农业供水水源,约8%的地下水资源不能直接利用,需经专门处理后才能利用。南方大部分地区地下水可供直接饮用,如江西、福建、广西、广东、海南、贵州、重庆等省(区、市),可饮用地下水分布面积占各省地下水分布面积的90%以上,但一部分平原地区的浅层地下水污染比较严重。北方地区的丘陵山区及山前平原地区水质较好,中部平原区较差,滨海地区水质最差。
各省(区、市)不同程度存在与饮用水水质有关的地方病区。我国北方丘陵山区分布着与克山病、大骨节病、氟中毒、甲状腺肿等地方病有关的高氟水、高神水、低碘水和高铁锰水等。全国约有7 000多万人仍在饮用不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的地下水。;地下水污染主要集分布在城区附近和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地方;全国地下水质量分布图;北方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南方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北方:多年平均天然资源量和可开采资源量分别减少122 ×108 m3 ,56 ×108 m3
南方:多年平均天然资源量增加242 ×108 m3 ,可开采资源量增加643 ×108 m3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减少,山区地下水资源量增加
平原区:多年平均天然资源量减少228 ×108 m3 ,可开采资源量减少309 ×108 m3
山区:多年平均天然资源量增加348 ×108 m3 ,可开采资源量增加896 ×108 m3
单位面积可开采资源量减少
全国适宜开采或引用地下水的地区平均地下水开采模数已由15 ×104 m3减少到6 ×104 m3
其中南方平原区为17.8 ×104 m3 ,山区为6.4 ×104 m3
北方平原区为6.6 ×104 m3 ,山区不足2.5 ×104 m3
;分布
地区;地下水天然资源量变化;区域降水量发生变化。据44年系列降水量资料统计分析,总体上华??地区、辽宁、吉林、广西北部、四川中部、贵州、云南东部、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区的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它地区呈增加趋势。降水量的变化,使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和可开采资源发生相应的变化。
人类工程活动使地下水补给量减少。农业灌溉配套工程的日益完善和灌溉定额的逐步降低,也减少了灌溉水对地下水的回渗补给。
部分地区水文地质参数发生变化。北方一部分平原地区,随着地下水的开采利用,由于地下水位下降引起了包气带厚度和结构的变化,使包气带入渗系数变小,而导致地下水补给量减少。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的评价面积增大。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评价面积增加了近430 ×104 km2 。
评价精度明显提高。;20世纪50年代——我国区域水文地质学的奠基、开创时期
1958年出版了第一幅比例尺为1:300万中国水文地质图和第一本专著《中国区域水文地质概论》
1959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利用本国资料编著的《实用水文地质学》
发表了许多有关中国水文地质分区、中国潜水分带规律、中国的自流盆地,以及有关华北平原、松辽平原等区域水文地质论文或专著
20世纪60年代——我国农业水文地质学时期
开展华北平原大规模抗旱打井运动
开展农田供水与盐土改良调查,并编制了大量图件
20世纪70年代——环境水文地质开创、发展阶段
开展许多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专题研究,如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等自然灾害综合治理研究,河套平原和银川平原关于水盐均衡和盐土治理的研究等
;建立许多均衡试验场,引进负压计、中子仪等新测试技术。建立“四水”均衡模型
完成区域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研究,例如:《京津唐地区主要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及国土整治环境水文地质区划》、《沿海主要城市水资源及地质环境评价》、《中国2000年城市地下水资源及环境地质问题预测研究》等著作,并出版《环境水文地质图集》
许多城市开展了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并逐渐由单因子评价发展到综合评价;由现状评价发展到趋势评价,由数理统计分析发展到污染预测和建立水质数学模型
在吉林省、第二松花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广泛开展了地下水化学背景值的调查研究;探讨了土壤盐渍化与天然矿水的形成关系,并应用背景值对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全面评价
20世纪80年代——水资源水文地质学开创阶段
主要完成了我国北方地区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并提交评价结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