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pcii调束及运行总结 (2011 – 2012).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bepcii调束及运行总结 (2011 – 2012)

物理组—于程辉 2012/2013年度亮度调试总结与展望 一、本轮运行总结 二、亮度继续提高的要点 三、下一轮机器研究目标及对硬件的需求 运行中的闪光点 1.0×1033cm-2s-1的基石 1,小发射度小AlphaP模式的成功应用。 2,束束作用参数在1.89GeV和2.12GeV皆超过了0.04。  在设计流强910mA以下有实现设计亮度的可能性。 3,2.13GeV在620mA稳定对撞,束流功率等效1A@1.89GeV。  高频腔能够提供超设计指标的束流功率。 4,实现4ns、6ns束团间距时间结构的注入和对撞。  反馈系统支持足够多的束团实施对撞。 5,峰值亮度达到7.08×1032cm-2s-1@1.89GeV 735mA。 6,同步辐射运行束流寿命在12~15小时区间稳定供束。 连续10个多月运行-----三次专门针对亮度的机器研究 BEPCII亮度继续提高的要点 大发射度模式(158nm)在单束团大流强~10mA存在亮度优势,可搭配较少的束团(如93个)实现设计亮度;小发射度模式(100nm)在单束团小流强~6mA存在亮度优势,需搭配120~160个束团实现设计亮度。当束长拉伸超出可控范围时,单束团大流强对撞将失去优势。 实验结果表明,束团串的长度对亮度的影响较大,而大流强下不同的束团间隔4 bucket、3 bucket、2 bucket对撞亮度无明显差别。理论设计的93个束团、间隔4 bucket的方案并不具有优势,140~160个束团、间隔2 bucket的方案更具有潜力,可实施单束团6~7mA、总流强910mA的对撞,规避单束团大流强时的较强的束团拉伸效应,最终实现亮度达标。 已知1.5cm模式束束作用限~6mA,那么,1.35cm120nm8mA束束作用限模式的亮度优势具有不确定性。(模式已备好) 1,注入与对撞期间、束流参数调节时出现异常的频繁的丢束。 2,东腔氦压对负电子流强的限制。 3,BER kicker处真空度。 4,反馈系统无法完全抑制的BER横向不稳定性。 5,需要更强大而又稳定的束测支援。 6,4W2高次模效应及耦合腔设计中的缺陷。 7,直线与环相对时序的漂移导致注入困难和剂量沉积。 本轮存在的问题 1,注入与对撞期间、束流参数调节时出现异常的频繁的丢束。 K2打火、电源波动、发射机水压超限、门钮温度超限、反馈系统的状态、模式参数、晶振源故障…… 各种因素搅在一起。 东腔无束流条件下,因西腔保护而保护的原因? 如果是丢束粒子或射线所致,尽早加屏蔽或改走线方式。 任何流强下都会出现丢束,但也存在平稳期。这类似于3月1~8日1.89GeV亮度调试时的频繁丢束状态。 在分析丢束原因过程中“高频状态监测、Libera的应用”得以充分开发与应用。 2,东腔氦压对负电子流强的限制。 3月1~7日1.89GeV机器研究期间, 夜晚750mA (白天660mA)流强时东腔氦压已接近1.26Bar。 2.13GeV在620mA稳定对撞,束流功率等效1A@1.89GeV,两个能量点有着相似的轨道,说明同步辐射光不是氦压的来源。 为了910mA大流强的运行,提高氦压保护限至1.28Bar,同时应继续寻找氦压异常的源头,以及优化氦压平衡的算法。 655mA 570mA 氦压保护 3,BER kicker处真空度 2012年11月BER k2处真空度越来越差,停机10天更换后,真空度越来越好。 但是,更换下来的kicker未找到漏点,内壁上的碳来源不明,在未来的大流强运行中,kicker处的真空度将依然是重点之重的监测与研究对象。 4,反馈系统无法完全抑制BER的横向不稳定性。 BER重点监控的三处疑点:4W2、LFB和K2。 4W2和注入kicker的真空都存在一些异常的现象,从阻抗角度而言,纵向反馈kicker的损失因子很大(0.25V/pC),高次模功率1800W。 10个束团、间隔32bucket、总流强68mA时水平频谱显著。该现象在 .538模式下依然存在。 大流强时BER、BSR反馈系统都无法完全抑制束流水平频谱。 当负电子某个束团流强较大时(发生在BCM错位引起注入流强失控时),就会出现BES噪声异常现象(本轮出现过三次:2月9日、4月7日和5月28日)。 延时漂移或跳动导致注入困难、BES剂量沉积,甚至高频腔频繁保护。 6,直线与环相对时序的漂移导致注入困难和剂量沉积 下一轮机器研究目标及对硬件的需求

文档评论(0)

guoxiachuan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