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开天人作
天开人作
----------《园冶》心得
《园冶》,中国古代第一部造园专著,为明代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以一种诗化形态表述造园理念及造园技术,因而人们难于发现其理论性内涵。后经陈植等人整理才能呈现如今方便后人学习的著作。此书全面总结了古代丰富的造园经验,并第一次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论,被后世沿为造园之标准。对于今日的园林业而言亦有很高的参考学习价值。
诗
在我看来,园冶与其说是一部造园艺术理论专著,倒不如说是计成其人的文人情感及个人价值观的写照,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着他对营园游园的情感体会。但他决不是一般舞文弄墨、故弄玄虚的俗士,这一点对理解《园冶》至关重要。
纵观全书,除却门窗、墙垣、装折等章节的严谨细致介绍略显枯燥的工匠之气,其余文章都仿佛出自一位诗人文者之手。其言辞时而清新淡雅(“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静扰一榻琴书,动涵半轮秋水”),时而意味深情(少系杖头,招携邻曲。恍来临月美人,却卧雪庐高士),时而洒脱倜傥(“少以绘名,性好搜奇”“别有小筑,片山斗室,予胸中所蕴奇,亦觉发抒略尽,益复自喜”)。想必有着这般性情的人所营之园也似他的文采般感染人。
曾有一位造园大师说过,想要成为一个成功的景园设计者,首先要成为一个诗人。我理解为,即使没有诗人般的文笔,也要有诗人般的情怀,怀着浪漫的美好的心情去设计去营造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园林,让游人的心灵体会到不同于其他园林的感受。然而,时至今日,怀有诗人情怀的造园者有多少?而能与造园者心灵鸣合的游者又有多少?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方文化入侵导致中华民族自身文化渐渐流失。面对世界范围的竞争,我们怎样取胜?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不要忘记这样一句话:民族的才是大众的,才是世界的。盲目跟风而丧失自己的优势最后只能变得不伦不类。
画
《园冶》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虽说“师法自然”,却不是简单地照搬自然,而需要设计者进行本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概括提炼和审美再创造。书中提到造园的过程要做到:“有真为假,做假成真,稍动天机,全叨人力”。可见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者们在营园时着实需要费一番心力。这让我想起自魏晋南北朝发展起来的山水画。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是宋宗炳的《山水画序》。宗氏提出了著名的山水透视法则:“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亦是对自然之美的提炼与浓缩。
造园最喜有山有水。掇山、选石、借景是《园冶》中的精华篇章。“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之一,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
“因”是讲园内布局,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园冶·兴造论》说:“因者,随基势之高下,体形之端正,碍木删桠,泉流石注,互相借资;宜亭斯亭,宜榭斯榭,不妨偏径,顿置婉转,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借”则是指园内外景物之间的联系。《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使视线越出园垣,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古寺凌空的胜景,绿油油的田野之趣,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为我所用。这样,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随机因借,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传统园林移步换景的观赏方式与山水画动点透视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古园中与真实自然最为接近的也是山水之营造,它不仅是某种景点安排、地形塑造等形式上的追求,还是包含着艺术家某种精神意义的熔铸。要在山水的脉络结构中表现出真山真水的气势,艺术家必须对自然山水进行浓缩和提炼,在创作中阐发自己对山水美的理解和感悟,有着一定的主观情思意蕴的抒发。
要是简单地将自然界的山水形象搬来园中,不可能赋与园林以生气,机械的模仿只能弄巧成拙,使园景呆板而不真实,特别是范围不大的文化意味较浓的佳园,其造景必定经过艺术家匠意的锤炼。一般来说,为了表现出山水的真实气势,园中景色不是自然范山模水的缩小,而每每取真山水最有典型性的局部或一角,使它与园林小环境的尺度感相符合相协调,再进行某种自然的加强和点缀,才能宛自天开地表现出真山真水的自然美。现存古典名园中以一些颇具魅力的山水造景,如苏州环秀山庄的大假山,网师园的莲花池,都是以局部范山模水为骨架,再灌注以造园家胸中的丘壑之情创造而成的。
“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明传统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结合“天然之趣”呈现在园林中,借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之意境为造园依据,取山水画作造园之蓝图,再经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