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中的“新奇”诗论.docVIP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中的“新奇”诗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中的“新奇”诗论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中的“新奇”诗论   中国古典诗学话语中的新奇诗论 第一节 脱窠臼,标新异: 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新奇诗论 与西方 陌生化诗学的理论建树遥相呼应,中国古典诗学中也存在着大量关于惊、变、奇、异、新、僻等的思想资料。强调对前在思想的变和异,推崇诗学话语的新与奇,呼吁脱窠臼、标新异,是中国古典作家与诗论家们苦心经营的目标。 在唐代之前,对诗语的新与奇的论述不多,多散见于哲学、文学作品中,以只字片言的方式存在。如南朝肖子显认为文学的弊病在于流于平凡与庸旧,因而强调要有新变,习玩为理,事久则渎,在乎文章,弥患凡旧。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南齐书文学传论》)。陆机云: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文赋》),认为古人已用之意与辞犹如已开的花,应谢而去之,而古人未述之意与辞就如未开或待开的花一样,宜采而用之。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隐秀》)中说:言之秀矣,万虑一交。动心惊耳,逸响笙匏。认为诗的效果在于动心惊耳。在《丽辞》中,又说:若气无奇类,文乏异采,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异采,来自奇、异二字,表达的是一种尚奇观念。但异采之奇与一般的奇辞又是有所不同的。若我们对刘勰的《丽辞》全文通读后,可以发现,此事所论的是偶句的审美效应。按理说,偶句本身就是一种经过形式化从而有别于普通语言的奇辞,但文辞之奇不是一成不变的,偶句的这种语言形式在相当程度上普遍化、程式化后,它的奇的效应就会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也就是说,当偶句过分为人们所熟知,它刺激人们审美知觉的效应就不如早先那么强烈了。这时候,就需要再为出奇,使偶句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异采。而这,则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经过反复陌生化了的奇辞。以上肖子显、刘勰、陆机之言都很好地说明了文学创作不应蹈袭前人,而应在前人的基础上去陈出新,有所创意。 这种对诗语创新的强调与追求,发展到唐代,则主要体现在殷璠与韩孟诗派的诗作主张中。 殷璠论诗,极为注重诗歌创作的新奇。他在《河岳英灵集集论》中,评唐代当时诗人的创作,此语甚多: (李白《蜀道难》)奇之又奇。 (王)维诗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季友诗,爱奇务险,远出常之外。甚有新意。 (岑)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上文中的奇、常境、爱奇务险、语奇体峻集中反映了殷璠的诗歌创作主张:诗贵奇,诗之有生命,能让读者激活熟视无睹的机械感觉,就在于要有奇句,让诗句逸出常规之外,将诗语的新与奇置入前景。 在殷璠稍后不久,以韩愈、孟郊、李贺、马异等为代表的韩孟诗派立异标奇,以奇险怪谲为其审美理想,在创作时更是主张陈言务去,刻意求奇。他们崇尚雄奇怪异之美。这种崇尚在诗歌创作上的根本指向在于:避易求难,避熟求生,避平求险,力求独树一帜,发前人之未发,语前人之未语,道前人之未道。对这种怪异诗风的追求,韩愈有着诸多论述: 夫百物朝夕所见者,人皆不注视也;及睹其异者,则共观而言之。夫文岂异于是乎?若皆与世浮沉,不自树立,虽不为当时所怪,亦必无后世之传也。若圣人之道,不用文则已,用则必尚其能者。能者非也,能自树立不因循者也。(《答刘正夫书》)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答李翊书》) 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后皆指前公相袭,从汉迄今用一律,廖廖久哉莫觉属。神徂圣伏道绝塞,既极乃通发绍述;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在韩愈看来,对于朝夕所见者,人们在惯常感受中已形成了一种机械的自动化感应。这些习见之物已成为了一堆干枯的毫无生气的符号,不会再引起人们的关注。文学创作也如此,如果老是在前人的套板符号模式中绕圈子,只会是一堆了无生气的、陈旧的复制品,丝毫也不会引起人们的任何惊赞。因此,惟有去除陈言,将习闻熟见之物进行艺术的加工处理,使之以一种迥然不同的新貌呈现于我们面前,让人们睹其怪、觉其异,才能激发接受者强烈的欣赏欲望,使接受者不至陷入机械化的泥潭中而不可自拔。而作者也正是由于能有所独创,能自树立而不因循(《答刘正夫书》),才堪称能者,其创作才能为后世所传。 与韩愈一样,韩孟诗派的其它成员也大都具有崇尚雄奇怪异诗风的审美取向。韩愈弟子皇甫湜认为:夫意新则异于常,异于常则怪矣;词高则出众,出众则奇矣。虎豹之文,不得不炳于犬羊,鸾凤之音,不得不锵于乌鹊;金玉之光,不得不炫于瓦石,非有意先之也,乃自然也。 (《答李生第一书》)谓之奇即非常矣,非常者谓不如常者。谓不如常,乃出常也。无伤于正而出于常,虽尚之亦可也。此统论奇之体也,未以文言之失也以非常之文,通至正之理,是所以不朽也。 (《答李生第二书》)明确宣称求奇逐怪、标新立异乃在于不朽;孟郊声称自己为诗孤韵耻舂俗(《奉报翰林张舍人见遗之诗》);卢仝自谓近来爱作诗,新奇颇烦委。忽忽造古格,削尽俗绮靡(《寄赠含曦上人》);李贺更是倾心于幽奇冷艳诗境的构造,在诗文创作中大量引入僻字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