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柏合寺取草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到柏合寺取草帽   房顶、院坝、田间……铺排着无边无际的金色草辫子,一缕缕一片片,在阳光下闪耀着梦幻般的光,陪伴过我的青春岁月。      成都龙泉驿西南边缘有座小镇,柏合寺。当年,客家人以草编为副业在此谋生,没想到经过400多年的发展,草编在当地生根、开花、结果,并演变成了全镇传统的手工绝活,从80岁高龄的老者到年仅几岁的小童都是草编能手。柏合寺因此有着“指尖上小镇”的美名。   我20岁出头就到柏合寺的一所中学教书了,在那里呆了六七年,柏合寺镇于我,可以说是伸手即可细数的掌纹,永生记刻。      阳光下的指尖舞蹈      重回柏合寺,是个有阳光的仲春时节。   76岁的草编艺人魏忠惠老人正坐在她逼仄的草编铺子上掐草辫。这是一间临街的铺子,不足10平方米的铺子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草帽,大的张开手臂不能合围,小的仅容一根小指头勉强塞进去。除此之外,还挂着各种草编提包、腰带、眼罩和文胸等等,不一而足。一缕缕春天阳光斜斜地照进铺子,洒在那些光洁的草编品上,精致纹样和手编个性微妙地显现出来。   魏大娘和当地大多数人一样,从小就会用麦秆掐草辫编草帽。“说不清楚跟哪个学的,在我七八岁做小姑娘时,就能每天掐出好几圈的草辫来补贴家用了。”至今,魏大娘还记得一家人晚饭后在油灯下围坐,一边摆龙门阵一边做草编。“阿爸、我和几个兄弟姊妹主要掐草辫,阿妈和阿婆将我们掐好的草辫缝成草帽。如果兄弟姊妹哪个偷懒了,阿妈就说,不掐辫子,过年就没有新衣服穿。于是大家又将手中的麦草飞快地编起来。”   我曾在这里度过了青春岁月,记忆中,镇上或是乡间的老人、妇女和小女骇都在门前、茶铺里、坝子上,甚至劳动间歇的地垄田间,围坐一起编草辫。巧手翻折之际,柔软的麦秸辫子就编出来了;巧手飞针走线,一顶式样别致的草帽就成形了。我一直惊叹,在这块民风勤劳朴实的地方,似乎人人都是能工巧匠。   那时,镇子上有好几十家草帽加工厂和家庭作坊,每一家工厂和作坊都劈有一块专门晾晒草辫和草帽的坝子。阳光下,工人们忙碌地翻晒着用硫磺熏制的草辫和草帽,味道虽然有些刺鼻,但它们折射阳光而焕发的色泽却是耀眼的金黄。逢场的时候,远乡近邻都会把他们平日里仔细筛选的秸秆和编织的草辫拿到镇上来交易,老街上满是头带草帽背负草辫秸秆的人流。此时,他们的手指仍然在忙碌地掐着草辫子,似乎离开了这个活计,生活就失去了趣味。   在柏合寺那些年,我的问候习惯也渐渐入乡随俗。碰上相熟或不熟的老乡,一句“在掐辫子啊!”或者是“在编草帽子啊!”就代替了成都人最习惯的问候语“吃了没?”迎面得到淳朴的笑容,我也顺手翻看老乡手里的草编,愉快地开始聊天。草编就这样悄然融入柏合人的生活,无处不在。      小镇草帽行天下      据说,古时柏合寺这里是官道枢纽,因镇上的延庆寺中有连理柏而改名为柏合寺。时过境迁,寺院早已不存,连理柏也不知去向,但这里依然淳朴如初。   我流连于古镇老街,街呈环状,形如一轮磨盘,称“磨盘街”,街道自北至南倾斜下去,两旁是木质吊脚楼,小青瓦屋盖,下店上宅,店铺的堂门多是用实木板子一块一块安插。街边的老房子、构建宏大阔朗的太和殿、工艺精湛的“花楼”以及高大的古榕,实在很容易让人想见它昔日的荣光。200多年前,柏合寺建场,除去它曾为古时南出成都的官道枢纽外,更大的因素在于因草帽兴市、客商云集。   我在这里作乡村美术教师的时候,一个日本代表团要来考察一家草帽企业的生产情况,企业老板还特别请我在他厂房的外墙上画了一幅大大的广告画,并按照他的叮嘱,在画上写“柏合草帽,风行天下”几个红亮亮的大字。   “风行天下”,对柏合草帽而言并不为过。早在清代,柏合地区的规模化草帽经营就已远近闻名,法国人马尼爱游历成都时就写道:“此物发往欧洲,每年约数千余包也。”《简阳县志》载:“草帽,女工以小麦草编制。柏合寺有市,贩运至窿昌、安乐、乐至等县。”民国初年,柏合寺设立了草帽买卖场,成都等地的商家每年坐镇收购转销外地,其火爆程度决不亚于今日的商品展销会。建国后,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也多次将柏合草帽作为国礼赠送给受访国的元首和政府首脑。及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小镇上有大小草编企业百余家,年产草帽和工艺草编制品300万件,产值1000万元以上,产品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当地百姓向我讲述更多的是,清乾隆年间柏合草帽成了宫廷贡品,“乾隆皇帝下江南,头上就曾戴了一顶他十分喜爱的柏合草帽。”据人文地理作家凸凹先生的考证,“把柏合草帽演绎得蔚为壮观、轰轰烈烈、遮天避日、且上升到抗日高度的场面,出现在1937年。那一年,刘湘率三个集团军出川抗日,在奔赴苏、皖两省抗日前线的路上,10万川军将士人人头戴柏合草帽、个个脚蹬柏合草鞋,那阵势真可谓浩浩荡荡、威风凛凛。”   在柏合寺及相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