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鸟.龙变鸟.古盗鸟
一般人只知道漫漫丝绸古道有数不尽的人文景观,殊不知一个又一个引起轰动的古生物化石,在人们面前展示出另一个神奇世界。仅在甘肃境内,就有黄河古象,世界上行走距离最长的恐龙足迹(永靖),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和政)等。
最近10年里,没有哪个古生物学分支像鸟类和恐龙化石的研究进展得这么快,争论得这样大,媒体炒作得这么欢。新材料、新论著不断地涌现出来,使得传统教科书上的观点几乎过时了。美国古鸟类学家L.马丁(Martin)认为:“我们对早期鸟类演化的了解,真正革命性的变化发生在中国最近5年中―――它们的出现改写了鸟类进化的历史。”
追溯历史,中国鸟类化石的研究始于1895年,但在1932年以前均为外国学者所报道,这实际是一种半殖民地性质的掠夺―――他们把采集的化石全部带到了国外。1932年,首次由我国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先生报道了北京周口店一件白肩雕头骨化石,其后他又多次报道了鸵鸟蛋化石。这几件化石发现在距今约200多万年前的第四纪地层中。
直到1981年中国才发现了第一块中生代的鸟化石。1984年发表了它的研究报告,定名为甘肃鸟。这一化石为在中国采集早期鸟类化石带来了希望。这件中国第一鸟化石,是由故去的刘智成等发现于甘肃省玉门昌马早白垩纪(距今约1.2亿年)的地层中。
甘肃鸟化石保存有一较完整的左后下肢骨骼化石,带有全部趾骨和爪,第Ⅳ趾加长,呈自然状态连在一起,这是现代生活在岸边的水禽所具有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甘肃这一早期鸟类,一方面显示出与现生鸟类相似的进步性质,另一方面还残存着某些原始构造, 具有自己的特点。它显示出早期鸟类进化阶段中的一个代表类型,与以往国外发现的材料明显不同,因此,建立了新的目、科、属种:甘肃鸟目;甘肃鸟科;目前科中仅有一属,甘肃鸟属;属型种,玉门甘肃鸟(新种)。估计甘肃鸟可能有如鱼鸟那样的牙齿和头型。
在玉门昌马发现中生代早期的甘肃鸟,是我国第一件中生代鸟类化石,为当时陆相地层中最早的鸟类,它是世界上水鸟或者滨岸鸟的最早化石代表之一。它启示我们生活在岸边的水鸟适应性辐射开始得比较早。从对甘肃鸟化石及相伴生的动、植物群的性质和岩性分析来看,在白垩纪早期,昌马地区气候湿热,湖水荡漾,岸边植物丛生,水中鱼类、甲壳类繁盛,这就为鸟类的栖息、繁衍准备了充足的条件。1996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古鸟类学家菲多西亚(A. Feduccia),在他的《鸟类的起源和进化》一书中,第一次依据化石复原了甘肃鸟的生活图,可以看出甘肃鸟的重要。
20世纪80年代发现的甘肃鸟化石尽管仅仅是下肢骨的一部分,在常人眼中无足轻重,但当时的一些科学家已预感到这将在鸟类进化,乃至古生物学领域爆发一场争论。人们的注意力已从海相沉积的始祖鸟转向陆相沉积的鸟类,目光也逐渐从西方转至东方,投向中国。
发现甘肃鸟后又过了15年,1996年末到1997年春,世界多家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中国辽宁省朝阳地区发现的两种原始鸟类化石:孔子鸟和“中华龙鸟”。孔子鸟的研究者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鸟类学家侯连海、周忠和等。他们认为发现于辽宁省北票市四合屯的孔子鸟是中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鸟化石,其形态特征和地质年代都与德国巴伐利亚州索伦霍芬产的始祖鸟相近,地质时代是侏罗纪晚期,距今大约1.45亿年。
孔子鸟公开后不久,一只被认为更原始的鸟―――“中华龙鸟”,1996年9月2日见于媒体,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季强研究员指出,这一带“羽毛”的化石是一只原始的鸟,归于鸟纲,称它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鸟,是现代鸟类的真正鼻祖,鸟类是由恐龙进化的论点由此得到验证,季强认为“中华龙鸟”生存之时代较孔子鸟之时代要早,地质年代是侏罗纪晚期偏早阶段。
事情并没有结束,1996年10月17日,美国《纽约时报》刊载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陈丕基研究员,在美国休斯顿召开的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第56届年会上公布了一只产自中国辽宁省的“带毛的恐龙”照片,引起了与会者的极大兴趣。后经过证实,季强的“中华龙鸟”和陈丕基的“带毛的恐龙”,都来自辽宁省北票市的上园乡四合屯村。陈丕基研究员公布的“带毛的恐龙”实为“中华龙鸟”化石标本之正模,是同一个个体。当人们在采集化石的时候,经常是把这种岩石劈成两片,这样保存在岩石上的动物化石就会变成对称的两块,一块称为正模,另外一块称为负模。
毫不夸张地说,“中华龙鸟”是有史以来最完整、精美保存着“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这一件(两块)79厘米长的未成年的个体,是1.25亿年前化石之珍品,也是掀起席卷全球的“龙鸟之争”的明星主角。
但是科学发现并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简单,“龙变鸟”结论的成立也不是很快就被人们接受的。因为,无论是“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