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7第七章现代主义文学理论.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第七章现代主义文学理论

第七章 新时期现代主义 文学理论 一、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概述 1、产生背景 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欧美诸多具有反传统特征的文艺流派的总称,它同时涉及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是20世纪一种很有影响的文艺思潮。 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小说、存在主义等。 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开出的艺术“恶之花” 现代科技对人生存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改变 人的异化处境 传统理性主义形而上学的破产,非理性主义流行 哲学的悲观主义 西方文学自身演进的结果。 现代主义文学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 2、艺术观念 异化主题。“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异化,展示人“对立性”生存处境和存在感受。 心理真实。强调表现人的内心生活,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把目光从客观物理世界转向主观心理世界,认为艺术应该表现内心世界的真,追求超现实的、抽象的、形而上的真。 现代主义对主观真实和内倾性的刻意追求,拓展了艺术的表现领域,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式。 深度模式。不注重对社会生活的表象作直观再现,往往用非纪实性、时空颠倒与变形、结构错乱等手法,构建一个象征隐喻的神话式的艺术世界,以揭示生活中更深刻、更广泛的意蕴。 化丑为美。提倡“反向诗学”,更多表现人性恶的因素,表现人对丑恶的抗争,意在“发掘恶中之美”。 形式主义。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信奉艺术本体论,认为艺术的形式即内容,追求“艺术的非人格化”,对艺术的形式和技巧进行大胆革新与创造,标新立异,表现出反传统特征。追求“有意味的形式”。 拓展了艺术的表现手法,但也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 3、发展演化 象征主义:19世纪中叶产生于法国,(1886年诗人让·莫雷亚斯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首先提出这个名称)。先驱诗人是波德莱尔,后经韩波、魏尔伦、马拉美的继承和发展,20世纪初走出法国,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后期象征主义流派。 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和故意的晦涩,而是扑朔迷离。反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如实地描写客观现实。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是虚幻而痛苦的,只有隐匿其后的内在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作品大量运用暗示和象征来隐喻地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如艾略特的《荒原》,里尔克的《豹》 《女人的三个阶段》 (1862 - 1918 年)克里姆特 表现主义: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韦为表明自己的绘画有别于印象派而首次使用该词),而后蔓延到欧美各国,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现代主义流派。代表作家有卡夫卡(奥地利)、斯特林堡(瑞典)、奥尼尔(美国)等。 反对摹写对象的细节和形式,强调以扭曲、变形、怪诞的方式表现内心情感和事物的内在本质。 人卡夫卡的《变形记》,奥尼尔的《琼斯皇》 蒙克 《呐喊》 未来主义:20世纪初从意大利(马里内蒂于1909年在《费加罗报》上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标志着其诞生)流行至欧美各国的现代主义流派。基本特征是否定传统文化,歌颂机械文明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美”,主张自由地进行艺术创造,强调人类的精神生活最终因科学技术和物质生活而改变。 代表作家是马里奈蒂(意大利) 蓬比杜艺术中心 超现实主义:一次和二次世界大战间由法国流行到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企图将文学创作从理性的藩篱中解放出来,使之成为一种自发性的心理活动,表现更高更真实的现实,即“超现实”。表现超理性、超现实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主张用纯粹精神的自动反应进行文学创作,超现实主义对后来的荒诞派、黑色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主张把生、死、梦,现实、过去、未来融合成一个新的世界,追求反常合道,具有神秘、恐怖、荒诞、怪异等特点。 达利:《记忆的永恒》(1931) 意识流小说:20世纪20、30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的一个现代主义流派。不重视描摹客观世界、着力于表现人的内心真实,特别是人的意识流程,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方法。 意识流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认为人的意识活动是以一种不间断的流进行,人的意识由理性的自觉意识和无逻辑、非理性的潜意识构成,认为人过去的意识会浮现与现在的意识交织重组人的时间感,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 代表作: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爱尔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英国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美国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等。 存在主义文学:20世纪产生于法国,50年代后盛行于西方文坛。强调表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肯定人的存在先于本质,揭示世界的荒谬性和人生的痛苦,主张人的自由选择(“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伏娃),注重文学介入生活,强调

文档评论(0)

ctuorn03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