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藩-第七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pptVIP

张晋藩-第七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晋藩-第七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ppt

* 第七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公元220—589年) 本章讲授要点: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主要法典的主要特点;理解律学及其意义、从“具律”到“名例律”的演变;掌握八议、官当、重罪十条、服制定罪与留养制度。 * 一、 三国时期的立法概况 1、蜀 诸葛亮、法正、伊籍 等人制定《蜀科》。后又制订“法检”、“科令”、“军令”等特别法规。 诸葛亮:“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诫明也”—— “平明之理”(诸葛亮《前出师表》) * 2、吴 “律令多依汉制”;修订“科条”、“科令” 。 3、魏 明帝命司空陈群等人参考汉律制订魏法,共编成《新律》十八篇等。 魏《新律》对汉旧律的改革 ?增加篇目:增至十八篇 ?调整体例:改《具律》第六为《刑名》律首 * 二、两晋时期的主要立法 1、《泰始律》 魏末司马昭命贾充、杜预等人修订《新律》,于晋武帝初年完成,是为《泰始律》,一般通称晋律。 ?调整体例:在《刑名》之后增《法例》一篇 2、 “张杜律” :《泰始律》律文简约,易生歧义,张斐、杜预对律条注解。注解经晋武帝批准颁行,成为与律条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官方法律解释。后世把注释与晋律本文合为一体,统称为“张杜律”。 * 三、南北朝时期的主要立法 1、南朝:立法沿用晋律,基本上无发展创新 2、北魏: 拓跋珪建魏初,即令王德等人制订法律。历经四代,编成北魏重要法典《后魏律》。 3、东魏:制定《麟趾格》。正式将格作为独立的法典,科逐渐不用。 4、西魏:制定《大统式》。式源于秦《封诊式》;西魏编订《大统式》,式成为当时的主要法律形式。 5、北齐编定《北齐律》。开创十二篇的律典体例; 6、北周修成《大律》。内容烦杂。 “南北朝诸律,北优于南,而北朝尤以齐律为最。” * 四、律学的发展 律学: 律学是法学在中国古代的表现形式,主要研究以成文律典为代表的法律的编纂、解释及其理论等内容。春秋时期邓析解释法律、战国时期法家对刑、法、律等的认识、诠释和阐述,是律学的起源。而《法经》与秦汉律典的编纂,特别是汉代引经注律及律令章句之学的出现,则是律学正式形成的标志。 * 五、法律内容的发展变化 (一)贵族官僚在法律上的特权法典化 1、 “八议”入律 :曹魏规定,对八种权贵人物定罪量刑时,上报皇帝议决,予以宽宥赦免的法律制度。 西周的“八辟”→西汉的“先请”→曹魏《新律》规定“八议”→后代继承。 八种人:亲、故、贤、能、功、贵、勤、宾。 2、 “官当”入律:即官僚贵族犯罪后,允许以其官职爵位抵罪并折当刑罚的法律制度。 西晋规定“杂抵罪”→北魏明确规定“官当”→后代继承。 * 3、九品中正制:曹魏及南朝实行的官僚贵族集团尤其是门阀士族阶层垄断官职权势地位、巩固等级特权的官员选任制度。 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中国古代的任官制度: 夏商周:世卿世禄(世世代代、父死子继) →春秋战国:养士(养门客)、事功制 →汉代::任子(因父兄的功绩而任官)、察举(考察推荐贤良方正、孝廉秀才) →魏晋:九品中正制。曹丕主张,导致“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 →隋唐以后:科举制、门荫制 * * (二)“重罪十条”的确立及其内容和影响 1、确立: “重罪十条”罪名正式确立于《北齐律》 2、内容:包括反逆(谋反、篡权、颠覆朝廷)、大逆(毁坏皇家宗庙、陵园、宫殿等场所设施)、叛(背叛朝廷或国家利益)、降(投降敌伪)、恶逆(谋杀或殴打尊亲属)、不道(杀人手段极端残忍,如杀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不敬(偷盗皇室器物或祭祀用品,过失危及皇帝安全)、不孝(不奉敬侍养尊长或不依礼服丧)、不义(逆杀主管长官)、内乱(亲属之间犯奸乱伦)。--不在八议论赎之限。 3、影响:促进了礼法的进一步结合,强化了对君权、父权、夫权的维护;被隋唐宋元明清继承。 * (三)服制定罪与留养制度 1、服制定罪: ?西晋《泰始律》首次确立“准五服以制罪” ?“五服”:根据血缘亲属关系远近规定的五种丧服的服制。在九族范围内的直系血亲与旁系姻亲均为有服亲属,按服制规定应为死者服丧。依据服丧期限的长短、丧服质地的粗细及其制作的不同,服制分为斩衰(三年)、齐衰(一年)、大功(九个月)、小功(五个月)、缌麻(三个月)五等,故称“五服” 。 ?“九族”:指父系家族血缘亲属的长幼范围,包括上至高祖、下至玄孙的九代世系,统称九族。 ?“准五服以制罪” :对于九族之内亲属之间相互侵害的犯罪行为,要根据五服所表示的远近亲疏关系定罪量刑;服制愈近,对以尊犯卑者的处罚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