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知识概要(最新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楹联知识概要(最新版)

楹联知识概要 楹联知识概要 楹联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从国家庆典到百姓生活中的婚丧嫁娶,乃至庙宇厅堂、旅游景观、饭馆茶肆、亭台楼阁、家居门楣、酒店书房等都广泛应用。更不必说家喻户晓的春联了。人们对它可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对楹联的应用、欣赏、创作等专门知识则不是人人都懂的。为此我把有关楹联的常识性知识整理一下作以简单介绍。 一、对联的概念、及它的产生与演变 我们研究对联,应用对联就要给对联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对联,雅称 楹联 ,俗称 对子 ,亦称 楹贴 。楹就是房屋建筑上的柱子。联者,关联、联系之谓也;对者,对应相反之谓也。实际是一种规范化的对偶句子。构成楹联必须具备以下几项基本要素: 1、对联的字数无明确规定,但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2、内容相关; 3、平仄相对; 4、词性、句式结构、节奏相同。 对联的产生:对联是以汉字为载体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他的产生是比较早的,有的说产生于五代,我不持这样的观点,因为无论是古老的 诗经 也好,还是 楚辞 汉赋 也好,乃至六朝骈文、唐诗宋词等,都有许多工整的对仗句子,这些对仗句子其实就是对联,有的是对联的雏型,有的按联律衡量宽泛些罢了。 从对联学的角度讲,一般认为从五代时期开始。相传五代后蜀的国王孟昶,有一次命翰林大学士写一副联语,以烘托新春气氛。联语写出后他对大学士的联语不甚满意,遂亲自动手写了 新年纳余庆 , 佳节号长春 的句子。此后仿效者日多,便形成了颇富文采,又工巧贴切的对联体式。于是,孟昶便被称为撰写对联的始祖,那位大学士则与此缘擦肩而过。 据专家考证:早于孟昶三百余年的唐太宗李世民也写过对联,以志情怀: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另据史料记载,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就载有唐朝人刘立子作于唐玄宗11年的一幅春联: 三阳始布,四序初开 。以上两联表明对联的产生确实要早于五代,只是人们未将其称为对联罢了。 到了宋代人们把对联写在桃木板上,因此有人把对联又称 桃符 。王安石有一首诗描写人们过春节的景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可见那时人们就有贴春联的习俗了。 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尤喜对联,他还亲自撰写对联。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此贴对联的习俗更甚于前代。从五代写对联,宋代制桃符,明代大兴其道贴对联,历千余年而不衰,可见其早已植根于民众,成为民俗,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其目的和内容主要是烘托喜庆气氛,彰显盛世太平,当然亦有教化百姓,传承习俗的成份和作用。 到了清代,对联达到了鼎盛时期,百花齐放,内容丰富多彩,适用范围不断拓宽,对联的质量之高,文学艺术性之强前所未有。楹联大家倍出,可以说大清近三百年历史中,对联有其辉煌一页,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样,为中国文学艺术和文化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成为不朽的文化遗产。明清以后,文人士大夫,不善联者寡矣。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联得遇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家楹联学会成立并发挥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各种赛事颇多,征文征稿不断,涌现出许多楹联大家高手,在创作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许多佳作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成为新时期文化发展的一道靓丽景观。 二、对联的应用与种类 对联的产生可以说是应运而生的,它的适用性极广,宣传教化作用极大,可以说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对联,凡有人群生活的地方就有对联。对联雅俗共赏亦庄亦谐。从内容上说可以包罗万象,从形式上说是灵活多样不拘一格,从艺术上说有阳春白雪,亦有下里巴人。把汉民族的母语应用到了极致,是一种最广泛最贴近民众生活最具适用性的不朽艺术形式,它的生命力与语言文字共存。 对联的分类: 1、春联。 2、婚联。 3、挽联。 4、名胜联。 5、行业联。 6、劝谏联。 7自勉联。 8、嘲讽联。 9、游戏联。 10、笑话联。 11、综合联。 三、对联的内容与形式 对联的内容和知识涵量极大,囊其万事万物,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风情民俗,以及各行各业的专业知识,比如涉及农桑、医药方面的就很丰富,中医药联在民间传播极广。 对联作为文学艺术形式,极尽新、奇、妙、谐、庄、讽、谏、喻等特点。既有书面文学,又有口头文学。特别是悬挂书写的牌匾对联,其观赏价值,审美趣味自不待言。对人们的感昭、启迪、教化、增知娱趣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可谓传之久远,深达人心。 四、联律的一般规则 楹联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必须符合规定的联律规则,凡不符合联律基本要求的作品则不称其为严格意义楹联。按照中国楹联学会颁布的 联律通则 有如下规定: 其基本格律有六项: 1、字句对等,即上下联的字数及其句数要相等。 2、词性一致,即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

文档评论(0)

2017m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