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兹:镜头中延伸的文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龟兹:镜头中延伸的文明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新疆在历史上曾是东西方文明冲撞、沟通、融汇、传播的中心,不仅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发展中发挥过独特的作用,而且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些人习惯把新疆称作西域,实际上古时所称的西域,远比今天新疆的版图大得多,中亚的诸多国家,包括帕米尔高原东、西部地区,都在古西域的范围。今天的新疆,不过是古西域的一部分。   古西域国家众多,大大小小号称三十六国。在古丝绸之路北道中,曾经雄踞着一个“城郭诸国”中的大国――龟兹国。龟兹国的故都就在今天新疆南部的库车县一带,汉、唐时期的中央政权在龟兹设立西域都护府,对西域各国实施监护和管辖,使龟兹成为当时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发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在向中原内地散播的过程中,龟兹起着重要的传承作用。佛教沿丝绸之路自和田地区传入龟兹,再传至高昌,然后东跨玉门关经河西走廊进入中原内地。在佛教文化传播过程中,龟兹涌现出不少卓有贡献的人物,最有代表性的是一位大师一鸠摩罗什。这位有着印度血统的龟兹人7岁即出家为僧,十几岁时便因精通佛典而“道流西域,名被东川”。鸠摩罗什通晓梵、汉等多种语言,曾在长安主持八百多人的翻译机构,十一年间译出佛学典籍35部,计300余卷。在译著工作中,鸠摩罗什培养出一大批造诣深厚的汉族僧人,门徒达五千余众。他与真谛、玄奘、不空大师,并称中国历史上四大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直接沟通了东方梵、汉两大语言文化体系,同时又通过佛教典籍中蕴含的西方其他文化成分,间接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融汇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龟兹的音乐对中原内地曾产生过十分重大的影响。《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自周隋以来,管弦乐曲将数百首,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所指“西凉乐”,不过是龟兹乐的一个分支。有位活跃在长安乐坛的琵琶演奏大师、音乐理论家叫苏祗婆,其高超的琵琶弹奏和“五旦七声”的龟兹音乐理论,倾倒了当时的隋朝音乐家郑译。郑译频频向苏祗婆求教,探讨龟兹乐律的奥妙,并创造性地把“五旦七声”理论演变成“旋宫八十四调”,也称“苏祗婆八十四调”,后来又演绎成“燕乐二十八调”。其中最受人们喜爱的“五宫四调”一直流传至今,被乐人称作“九宫调”。当时长安还有个叫白明达的龟兹音乐家,曾任隋朝乐正和唐朝内廷供奉。白明达陪伴唐高宗在御花园散步时听到黄莺的啼叫声,据此创作了名曲《春莺啭》,唐高宗大呼“奇才”。龟兹的音乐理论、音乐创作对中原内地音乐产生的巨大影响,在《隋书?音乐志》、《旧唐书?音乐志》中都可以找到很详细的记述。龟兹乐舞的传播,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原内地的音乐文化,而且远传日本、印度、朝鲜、缅甸、越南等亚洲国家,对周边国家、民族的音乐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让世界感到震惊的是,龟兹古国创造了大量珍贵无比的文化艺术瑰宝一龟兹石窟壁画。自19世纪末叶以来,英国、德国、瑞典、俄国、日本、法国的探险队蜂拥而至来此盗宝,盗掘最甚的是德国探险队,除一小部分在二战时期毁于盟军的轰炸外,大部分被盗的壁画文物现仍存于德国柏林博物馆。德国探险队队长冯?勒柯克当年在这些壁画前感慨无比:“这里的壁画是我们在中亚任何地方所能够找到的最为精美的艺术品,它包括传统佛教绘画的各种形态和场景,而且又几乎具有纯粹的古希腊特征。”      真是太玄妙了,迷失了几个世纪的古希腊艺术,竟然在龟兹石窟中找到了踪迹。但事实的确是这样,这就是著名的犍陀罗艺术。犍陀罗地区是古印度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白沙瓦与阿富汗东南部,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曾入侵过这个地区,后来希腊人在这里建立了大夏王国(至今还在此发掘出数量众多的古希腊钱币)。公元前二世纪,犍陀罗地区的希腊人信奉了由印度传来的佛教,而且以古希腊神话中的文化保护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为原型,塑造了释迦牟尼佛的形象,自然在创作风格上也继承了古希腊造型艺术的诸多传统特点。冯?勒柯克曾作过这样的论断:“新疆西南部出土的大量文物使我们有足够的证据说明,和田及其周围地区也属于这种犍陀罗文化圈。”有趣的是,犍陀罗创造的阿波罗式的佛像风格,在传入龟兹以后与本土文化融合,原有的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形象特征,开始逐渐变为亚洲人所具有的特征了。   龟兹石窟是十大石窟的总称,包括克孜尔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玛扎伯赫石窟、阿艾石窟、托乎拉克艾肯石窟、台台尔石窟、温巴什石窟。石窟分布于今拜城、库车、新和县境内数百公里范围。由于所建年代不同,这些石窟反映的文化理念、艺术风格各有独自特点。凿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克孜尔石窟(也称克孜尔千佛洞),与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但克孜尔石窟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200多年。克孜尔石窟绵延3公里,现存壁画1万多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