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廊桥 失落已久的梦
“长虹饮涧、新月出云”的木拱廊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最美的廊桥”。全国木拱廊桥仅有200多座,绝大部分集中在闽东北和浙西南,其中泰顺有“浙南桥梁博物馆”之称,寿宁有“中国贯木拱廊桥之乡”之誉。寻访廊桥,便是寻访那失落已久的梦。
火车到达繁华的温州后,没有作过多的停留,直接上了去泰顺的快客。去看古朴清幽的廊桥是我们此行的主要目的,一想到即将见到的廊桥,便有种赴美丽之约的激动,一路上浮想翩翩。现代建筑设施终会被更现代化的所取代,而从历史长河中漂流至今的诸如木拱廊桥这样的古老文明遗存,才是不可复制、魅力永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魅力也会变得越来越恒久。
呼吸艰难的薛宅桥
汽车进入泰顺境内,路就变得蜿蜒曲折起来。在青翠欲滴的群山峻岭中盘旋,叠翠的峰峦、纵横的溪流、古朴的村落,从玻璃窗掠过,犹如一幅令人眼花缭乱的画卷。据说这里有179座千米高峰,对这块土地为何多廊桥?我们似乎找到了自己的解释――如果没有了廊桥,青山绿水该是多么地隔绝,多么地寂寞啊!建造廊桥,是一门用智慧与审美与山多溪广、封闭隔绝相抗衡的艺术。这种抗衡的结果不是冲突,而是达成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默契,在与溪流纵横、山洪频发的环境中,造型优美的廊桥,与古朴的村落、秀美的田园风光浑然一体,俨然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在三魁镇下车,然后直奔镇上的薛宅桥而去。横跨锦溪的薛宅桥木质呈灰色,桥梁长而斜度大,桥头坡度30度,造型古朴独特,气势雄伟壮观。踏上青石铺就的阶梯走过拱桥,这才发现桥的坡度令人吃惊,隐隐便感觉到了这座桥梁一百多年来承载负重的力量。走在薛宅桥上,我们似乎听到了廊桥的艰难呼吸。这种艰难不是来自桥本身的不坚固。而是来自日趋现代的新建筑的挤压之,如今这座廊桥已被新建的民居团团围住,为方便镇上居民的通行,镇上建了不少新的桥,但这座廊桥还保存着,是值得庆幸的。站在桥上,视线中总不能排除新建的民居。廊桥仍存,但桥与周边环境的和谐正在悄然消失,廊桥的四周是越来越多的楼房以及随之而来的城市垃圾。我们永远无法指责人们奔向现代文明的渴望。不管接受不接受,其趋势就如高速公路取代充满诗情画意的青石古驿道一样。或许,把廊桥仅仅视作一种文化遗存,那样,文化的失落感也是种摄人心魄的美。
走近“姐妹桥”
泗溪古镇,青山环绕,溪流潺潺,置身其间,如步入一轴乡土画卷。号称“姐妹桥”的北涧桥、溪东桥是乡土画卷中最点睛的一笔。
修建于清康熙十三年的北涧桥横跨北溪之上,造型古朴别致,优美且不失刚健,三百多年风雨的侵蚀也不能将桥身上的艳丽色彩全然抹去,远远望去,让人觉得不仅仅是桥,而是上苍遗落人间的彩练。北涧桥很能让人生出一种融入的体验。走在桥上桥下,仿佛自己早已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或是桥头浣衣的少女,或是牵牛走过桥头石街的牧童,或是提着烘笼靠桥头沉浸在回忆中的老人……要不然怎么会有种似曾相识之感,或者是在关于故乡的梦境中出现过。
廊桥是一个适合发呆的地方,听着桥下溪水如时光流去,在桥上望着远方出神,依稀便觉得走千山涉万水,只为到廊桥来寻找那个遮风蔽雨的屋檐。
北涧桥桥头有两棵树龄过千年的大樟树,古树虬枝悬空,有如守护着古桥的矫龙,将桥衬得益发美仑美奂。离北涧桥不远的东溪上游还有一座与其并称“姐妹桥”的溪东桥,溪东桥修建于清乾隆十年的溪东桥,该桥周边环境不如北涧桥,造型却颇类似北涧桥,此桥修建者是修北涧桥的人的徒弟,故而有人也将这两桥称为“师徒桥”。溪东桥在造型上与北涧桥颇为相似,不过其外观更为好看,重檐叠屋,檐角突兀,颇有深宅大院的气势。
流水依旧,廊桥依旧,只是不见了当年的造桥人。那些佚名的建桥师傅,都是有着诗人气质的匠人,在数不胜数的乡土诗作中,廊桥无疑是乡野中最如诗如画、如梦如幻的一行。可是我们很遗憾地得知,廊桥建造术已濒临失传。
蕴藏在桥中的故事
去筱村的目的是为了文兴和文重二桥。文兴桥就在离公路不远的坑边村旁,路边的有一个小叉口,青色白色的石块敷砌于泥路中,精光溜滑,沿着小路走,左边是稻田,右边是小土坡和几间农舍。拐过小土坡,抬头的瞬间,红色的文兴桥赫然入目,暗红的桥身、黑色的盖瓦、歇山顶、稻田、青翠的群山,组合在一起是如此的和谐统一。桥头石碑记载,此桥建于清咸丰七年(1857),粗看起来和别的桥没有什么区别,但当我们从桥下向上看,却发现一个有趣的地方:这座廊桥的中间部分是斜的!据说是当年建桥,请来了两位工匠,分别从两岸同时建造。两位工匠互相不服气,各自按照自己的主意建造,最后合拢的时候才发现两边的高度不一样,这时也不可能拆了重建,只好把中间部分建成倾斜的了。桥上有另一石碑,记载了当年主持建造和捐款之人的姓名。本不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