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画下的生活素描.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随手画下的生活素描   随心所欲,这是读完张明曾的散文集《那时的洱海》后的感觉。这是一种有别于阅读其它散文集子的感觉。不知是有心,或是无意,张明曾似乎在努力摆脱散文的常规写法,或者说不按眼下散文的样子来写散文,根本不在乎写出的东西是否像散文。这就使得他这本散文集反而以一种新鲜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读《那时的洱海》,我突然便想起了散文界有些人主张的“散文原生态写作”,我认为明曾的写作正是一种原生态的写作,他凭着自己的真实记忆,真实感受,按照表达这种感受的需要,像画写生画一样,准确地捕捉和描摹他眼睛中的洱海,只求笔下像他所画的东西。   按照自己的真实记忆和感受写作,这是当下散文创作中所匮缺的一种精神。为了技巧的需要,生活有时被夸张;为了表达的需要,生活有时被改变;为了写得像散文的样子,生活失去了原来的样子。虚假的思想,虚构的热情,虚伪的崇高,使散文越来越失去了率真的品质。应该说,一切文字的功能,恐怕是为了记忆,真实而准确的记忆正是散文这种以真实为其品格的文体所应该具有的最高贵的品质。余秋雨谈到记忆与文学的关系时说到,记忆是很容易被改变被歪曲的,改变它的是一些社会的、政治的因素。他说:“在文革灾难中我还看到大量更令人吃惊的例子。如果一个单位的长官被批判了,这个单位的很多老职工都会产生大量有关这位长官的负面记忆,证明这位长官确实应该被批判;过了多少年,这位长官平反了,同样是这些老职工,却会冒出大量正面记忆来,证明这位长官现在应该被平反,当初不该被批判。这些老职工未必都是趋炎附势、投井下石之辈,他们的两段记忆也都没有凭空伪造,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景呢?我认为,是他们的个人记忆被他们无法摆脱的社会舆论筛选了,重组了。”而余秋雨认为,记忆被筛选和重组这个问题,文化人更加严重,因为他们比别人更容易受到“文本传染”,更容易丧失个人记忆。在他们的“记忆”中,“应该如何”已经压倒了“真实如何”。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是最有记忆价值的作品。张明曾的《那时的洱海》,虽然不能说在文学上有很高价值,但它字里行间储存着的关于洱海边生活的记忆却是真实的、弥足珍贵的,其中有很多我们亲历过的,有我们未能经历过的,读来却都能让人感到亲切和真实,这些小事就是历史的真实细节。出现在书中的洱海、渔村、码头、本主庙、弓鱼、火盆、龙潭,这些名词在他不紧不慢的叙述中变得具体,具体得可以触摸。书中反映的,是上世纪四十至六十年代的白族乡村生活。那时的洱海,那时的苍山,那时的乡间,那时的生活,经过他简略的文字,像一帧帧写生素描画,鲜明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我想起了明曾曾经送我的他的一本山水速写小画册,我感觉两者之间有一种相通的东西,那就是用简洁明快的方式记录发生在瞬间的值得珍视的东西。这本散文集记录着的历史、文化、民俗,是作者曾经生活于其间的那段白族乡村的写照,是那段白族乡村文化风貌的展示,这些正在逐渐退化、变异、消失的民族的文化生活,被作者保存在他的文字间,更具有了认识上的价值。保存在这本书中的,是作者未被筛选、未被重组的个人的记忆。书中的一些篇什如《跪搓衣板的故事》,用现在一些写作者的眼光是决不会去写或那样写的,因为老师罚跪学生是有背师德有违教规的,这样的生活事件必然会被作者从记忆中删除或改写。但明曾却如实地写了,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历史的真实细节。这样的细节在书中屡屡皆是.也许正是这本散文集的价值所在,杨政业先生在为《那时的洱海》所作的序中有这么一句话:“如果说,每一代白族人,都能把他那个时代的经历真实地记录下来,多少年以后那将会成为白族的《诗经》,白族的《史记》。”正是对这本书认识价值的一种强调和肯定。   按照一种最适合表达自己记忆的写作方式书写,是这本散文集的最大写作特色。记忆是真实的,表达也应该真实而力避虚假。明曾在写作中似乎有意地避免粉饰、矫情、夸张、拔高一类的写作手段,明曾对朋友说,他的整个写作过程没有任何为难之处,也没有去布局谋篇,也没有去认真想怎么写、写成什么样,多数是半夜里醒过来,顺手拿来纸笔,信手写来,写到哪里算哪里。正是这种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写作状态,使读者的阅读过程变得轻松随意,在不紧不慢、不露声色的叙写中,他把故乡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以一件件小事鲜活地展现给读者看。明曾从未标榜过“原生态写作”,但他却在践行着一种货真价实的原生态写作,他的写作方式很少受到时下一些流行写作方式的“污染”。童年时,父亲因为还不起高利贷而被乡丁抓去关押,明曾打着赤脚和母亲一起带着野菜和米饭捏成的饭团送给父亲,这样的事在人生中应该是很悲惨的,本可以大加渲染,写得很煽情,让读者掉下足够的眼泪。但我看到明曾文中对这件事并没有刻意地去铺张、渲染,只是用了两句话写他与母亲在路上的情景:“母亲的扎染头巾被风吹得横飞起来,我幼小的心灵第一次感到了人间的凄冷。”我的眼睛在这两句话上停留了很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