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外语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及问题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外语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及问题分析

中国外语教学改革发展趋势及问题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 外语教育与教师教育研究所 王蔷 2009年5月上海) 前言 2001年,国家启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开始推进小学英语课程,至今已经走过了八年的历程。高中阶段课程改革于2004年启动,从4个省市自治区扩展到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各种教研活动蓬勃开展,全国涌现出一批锐志改革,勇于创新的学校、教研员、教研组和教师。 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我们需要在长期的实践、观察、分析、思考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我们对课程理念、对教师和教学过程,对学生和学习过程进行再认识,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推动课程改革 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报告提纲 一、 外语教学与教学法研究的发展趋势 二、新课程实施以来英语课程理念与教学方法的主要发展变化和取得的主要成绩 三、目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分析 四、从课堂教学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发展 外语教学与教学法研究的核心问题 什么是语言?语言是如何获得的?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获得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第二语言的学习既容易又高效?学习者是如何学习的?他们个体之间有什么差异?什么因素影响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为了回答这些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从十九世纪语法翻译法的问世到二十世纪中后期功能语言学和交际法的出现,再到二十世纪末关于任务型教学的大讨论,人们对于最佳外语教学法的追求与研究已经持续了上百年。这期间,特别是20世纪,涌现出各种教学法十几种(Richard and Rogers, 2001),多种相关学科都参与了研究,语言学家、心理语言学家、社会语言学家、神经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工作者以及其它相关学科的专家都在寻找最有说服力的解释,也在力求发现最佳的语言学习途径。 对语言教学方法的探究 虽说教学“教无定法”,但教学法及其与之相关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外语教学界最关注的话题之一。纵观国内外现代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和发展,学者们已经把其发展分出三个阶段,即,“方法” 时代-“反方法”时代-“后方法”时代(method--anti-method--post-method)。 “方法”时代 在“方法”时代,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后期,大致有九种学派的外语教学方法是备受关注的(Ellis, 1994; Richard and Rodgers, 2001)。 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 听说法(The Audio-lingual Method); 交际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 全身反应法(Total Physical Response); 情景教学法(The 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沉默法(Silent Way); 社团语言学习法(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 自然法(Natural Approach/Direct Method); 暗示法(Suggestopedia); “反方法”时代 教师们面对众多的教学法流派,常常无所适从。而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都表明,在外语教学中,并不存在能一种适用于各种教学情境的固定的教学方法。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国外外语教学研究所达成的共识认为,最有效、最现实的做法是采用务实的折中(衷)主义教学法,即 采用一种或几种方法相结合的的教学方法(Olagoke, 1982)。这实际上标志着“反方法”时代的来临。 折中的策略使教师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而不受某种特定教学法的束缚,并且能对各种流行的教学法采取审慎求实的态度。但折中的观点既未指出教师以何种准则来确定教学中的最佳方法,也未提供任何原则或例证供教师参照(Stern, 1992),因而造成广大一线教师在面对各式教学法流派和教学实践进行取舍时,没有任何原则可循,全凭个人的认知和判断,可能导致“教不得法”,甚至“南辕北辙”。折衷主义虽然立足反‘方法’,提倡中庸之道,但并没有跳出教学法的圈子(Widdowson, 1990)。 “后方法”时代 对于教学法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开始转向探索“方法之外的途径”(an alternative to method),而不再单纯是“另一种方法”(an alternative method)。这也预示“后方法”时代的到来。 在总结、吸收和升华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以三维教学途径体系(Kumaravadivelu, 1994;2001)的提出为标志,外语教学进入更为成熟的“后方法”时代。“后方法” 亦可理解为“元方法”(meta-method),即在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原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