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精选.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讲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精选

第 七 讲 讲学与争鸣: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 官学:官府开办的学校。 私学:学者私人开办的学校。 书院:私学教育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私人创办为主,聚集大量图书, 个人读书治学兼授徒讲学。 一、书院的产生 最早的丽正书院(集贤殿书院),唐代官方开设的皇家图书馆。 作为教育机构,唐末出现,宋代兴盛,延续至明清。 书院产生的原因 社会动荡和社会需要 书籍的集聚和传播 私人讲学的传统 佛教禅林讲学制度的影响 先秦私学——诸子百家讲学 两汉精舍——名师大儒讲学 宋代书院——理学流派讲学 书院,私学分化发展的结果,高层次的私学; 读书治学的场所,教书育人的基地; 学术研究的中心,讲学争鸣的舞台。 选址——风景优美、山川灵秀的名胜之地。 建筑——秩序严谨的内部布局。 (照壁、泮池、讲堂、斋舍、祠堂、 藏书楼、启圣殿、明伦堂等) 审美取向 + 读书入世 + 谨守礼教 二、宋代著名的书院 宋代书院兴盛的主要原因 : 重视文教,思想文化环境宽松 佛教与儒学相融,理学兴起。 乱世渐平,就学读书的社会需求提升。 【北宋六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朱熹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岳麓山,朱熹、王阳明 应天府书院。河南商丘,戚同文、范仲淹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太室山,程颢、程颐 石鼓书院。湖南衡阳石鼓山,湛若水 茅山书院。江苏江宁三茅山 【南宋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朱熹讲学之所 岳麓书院。 张栻讲学之所 丽泽书院。吕祖谦讲学之所 象山书院。陆九渊讲学之所 三、宋代书院的管理 职事组织管理体制 《学规》管理 教学组织管理 图书、经费管理 (一)职事组织管理体制 山长、讲书、副讲 学生干部——管干、斋长、典谒、引赞 勤杂人员——厨夫、门斗、堂夫、看司等 (二)《学规》管理 朱熹的《白鹿洞书院揭示》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三)教学组织管理 自由讲学 升堂讲说与导师制、导生制 考课与展礼祭祀制度 讲会、论辨问难与自学 “岳麓之会”,朱熹、张栻,开讲会先河。 “鹅湖之会”,吕祖谦、朱熹、陆九渊。 (四)图书、经费管理 书院图书的四个来源: 疏请皇帝赐书;动员官绅捐赠; 自筹经费购置;自行刻书。 书院的经费主要依靠学田 学田来源:一是官府赐给; 二是私人捐赠。 四、元明清书院的蜕变 元代,开始官学化 明代,兴与毁并存 清代,沦为科举附庸 元代书院 第一所官办书院——太极书院。 书院多而杂,管理和讲学水平较低,声誉和影响下降。 明代书院 明末“四毁书院”,加强对书院的控制。 东林书院,江苏无锡,顾宪成、顾允成重修。全国的学术和议政中心,名动朝野。 “岁两大会,月一小会,各三日,悉仿白鹿洞规。远近名贤,同声相应,天下学者,咸以东林为归。” 清代书院 官办,附庸于科举;数量大增,然风采无存。 漳南书院,河北肥乡,清初创立,颜元主持。 倡导经世致用、讲求实学。 其他著名书院:莲池书院(保定) 诂经精舍(杭州) 学海堂(广州) 清末书院弊端:一曰山长充数,不问品学; 一曰士风浮夸,动滋事端; 一曰注重膏奖,志趣卑陋。 1901年,清政府改书院为学堂。 书院在经历一千余年发展演变后,宣告终结! 五、中国书院的文化精神 门户开放,独立办学 讲会自由,学术争鸣 经世致用,传道济世 注重自修,质疑问难 管理民主,师生感情融洽 古之学者为己,补其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 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 ——颜之推 * * *

文档评论(0)

pfenejiar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