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创新设计201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环境保护.ppt

人教版创新设计2011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件环境保护.ppt

  1.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考点六 环境管理及公众参与 命题视角 考查目标:大气污染 【案例1】 从2008年10月28日开始的灰霾污染事件,让南京、镇 江、常州等城市顿成“烟城”。从环保部门紧急调查的情况 看,这是由于周边部分地区农民燃烧秸秆、烟雾“随风潜入 城”而致。而专家指出,这起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城市自身 难辞其咎。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周边农民对燃烧秸秆危害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这起大气 污染事件的发生。为了加强宣传,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分析 燃烧秸秆的危害。 (2)下列有关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可行的有(  ) A.采用机械化操作,实现秸秆还田 B.以秸秆为原料,大力发展沼气 C.把玉米秸秆加工成动物饲料 D.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巡查力度 (3)试分析这起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城市自身难辞其咎的原因。 (4)据介绍:导致南京这次灰霾天气发生的因素中,除了秸秆的燃烧外,还有城市的污染。试分析这次大气污染事件与哪些城市污染有关? 答案:(1)①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②引发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③引发交通事故,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④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答出2点即可) (2)ABC (3)近年来的城市化是此次大气污染事件的“帮凶”。这是因为城市“下垫面”的生态状态恶化,植被面积减小,加之高楼密布,楼宇间气流停滞,污染气团难以被驱散,很容易发生大气污染事件。 (4)南京这次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除了与燃烧的秸秆有关外,还与排放的汽车尾气、城市扬尘、工业排放的废气等有关。(答出2点即可) 即学活用 1.(2010·广东江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11月30日起,一场大雾袭击华北、江淮等地区,许 多地方能见度不到50米。大雾连续几天紧锁京城。据有关部 门消息,因大雾天气影响,北京市空气污染已达重度,排在 被监测的84座城市中的末尾。相关人士表示,已加大了对首 钢等污染大户的检查,但是北京市20万吨以下的小型锅炉还 有上千台,而且实施“煤改气”的步伐缓慢,同时气象条件 出现了同期最差的现象,致使连续大雾天气。不过一场强冷 空气将到来,大雾有望散去。 (1)简要分析京城大雾出现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空气湿度大,气温日较差大,且扩散条件 差。②人为原因:城市生活和生产排放的吸湿性颗粒多。 (2)大雾天气可能会对人们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影响人体健康状况;能见度低,影响道路交通;空气湿度大极易破坏高压输电线路,造成大面积停电,进而影响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等。 (3)为何说“一场强冷空气将到来,大雾有望散去”? 强冷空气到来,容易形成冷锋降水;使浓雾中的水汽凝结成雨,降落地表,使大雾消去。 (4)请你就如何减少北京市的大雾天气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 ①采取措施减少煤烟、粉尘的排放。②改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③采取冬季集中供暖。④加强城市绿化工作。(答对三点即可) 解析:根据试题时间信息和污染源的材料分析出现大雾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大雾天气大气透明度低,对交通运输大为不利;难以扩散的污染物对人体有害等负面影响。强冷空气一是大气水平运动利于大雾的水平扩散;二是可能出现冷锋降水,从而净化空气。根治因污染而形成的大雾天气,要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在外界环境上利于绿色植物通过生物净化也是有效的措施。 考查目标:资源的合理利用 【案例2】(2009·福建文综,40)下图为某流域示意图。该流域是 我国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分别说出甲、乙地区环境保护的侧重点,并说明理由。 (2)针对甲地区近年来水资源供需紧张的形势,提出水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的措施。 解析:(1)由图中经纬度及河流水系特点可确定图示地区为珠江流域。甲位于珠江口,乙位于北部低山丘陵区。故甲地环境保护应以防治水污染、保护河口湿地为主。乙地以保护植被、水土保持为主。再联系两地的自然、人文特征分析原因。 (2)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主干知识,应从开源节流两方面组织答案。 答案:(1)甲地区以防治污染、保护湿地为主。位于下游三角洲,人口、城镇与工业密集。乙地区以保护森林、水土保持等生态保护为主。位于上游山区,地形起伏大。 即学活用 2.(2010·山东威海)阅读下列材料及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堪称“奇迹”的经济增长,但也 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03年,中国创造的GDP不足全球的 4%,但已成为世界资源增量需求的绝对主力。中国的资源消耗 占全球总消耗量的比例及其变化如下表所示。 1994年(%) 2002年(%) 2003年(%) 氧化铝 10 19.7 21.4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73****783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