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病原的分离和鉴定.pdfVIP

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病原的分离和鉴定.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第23 卷第4 期 水 产 学 报 Vol.23, No.4 1999 年12 月 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 Dec., 1999   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病原的分离和鉴定 陆宏达 金丽华 (上海水产大学渔业学院,  200090) 范丽萍 薛 美 (上海市崇明县水产技术推广站,  202150 ) 摘 要  对上海市崇明县、江苏省太仓市等地养殖的中华绒螯蟹以出现大量腹水为主要症 状的病蟹进行细菌分离, 经人工感染、生理生化试验和菌种鉴定, 引起河蟹腹水病的致病菌为嗜水气 单胞菌(Aeromonas hy droph ila )和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药敏试验结果表明, 这两种致病菌都对环 丙沙星、诺氟沙星和氯霉素高度敏感, 这些药可作为防治该病的首选药物。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嗜水气单胞菌, 拟态弧菌, 抗菌药物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以下简称河蟹)大规模养殖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在养殖过 程中,河蟹出现一种疾病,病蟹主要症状表现为腹腔内出现大量腹水,有些地方称该病为“河蟹 腹水病”, 这种病死亡率较高,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从濒临死亡的病蟹中分离到3 株致病菌, 其中2 株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 hila ), 1 株为拟态弧菌(Vibrio mimicus )。嗜水气单 胞菌和拟态弧菌引起养殖河蟹患病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本文有关致病细菌及其对抗菌药物 敏感性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对养殖河蟹的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病蟹主要采自上海市崇明县和江苏省太仓市的发病蟹 ,病蟹大约10g ~100g, 大小不一。 1.2  细菌分离 病蟹用清水洗刷干净后,用75 %的酒精棉球将病蟹的外壳以及步足外表擦拭, 进行体表 消毒。用灭菌针筒从蟹第三步足基部抽取血淋巴液然后迅速将1 ~2 滴的血淋巴液注滴到营 养琼脂平板上进行划线分离;同时还进行内脏组织致病细菌分离, 病蟹体表经75 %酒精消毒 后,打开蟹的甲壳,用无菌镊子取少许肝胰腺组织或心脏组织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划线分离。在 28 ℃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 ~24 小时,分纯后接种于斜面培养基上保存,供试验用。 上海市科技兴农重点攻关资助项目(中华绒螯蟹的池 养殖及病害防治综合技术的开发), 农科攻字(97)第6-0 1 号。 收稿日期:1998-12-22   3 82                水 产 学 报                  23 卷  1.3  人工感染试验 1.3.1 人工感染河蟹 将健康蟹分别暂养在水族箱(70cm×40cm×50cm)中驯养近一星期, 水温在25 ℃左右,充 气泵充气,每天换水1/2 ~1/3,蟹的大小为80g 左右。试验菌在28 ℃培养 18 ~24 小时后用生 8 理盐水洗下,用麦氏比浊管法及血球计数板计数后, 将细菌数量稀释成约 10 个/mL, 然后用 0.5 mL 的灭菌针筒将细菌悬液从健康蟹的第三步足基部注射到蟹胸部, 每只健康蟹注射0.1 mL。对照蟹在相应的部位每只注入0.1 mL 的无菌生理盐水。 1.3.2 人工感染异育银鲫 异育银鲫与河蟹在相似的水环境下饲养,异育银鲫的大小为200g 左右, 每尾异育银鲫背 8 部肌肉注射菌浓度约为10 个/mL 的菌悬液0.5mL。对照组异育银鲫在相应的部位每尾注射 0.5mL 的无菌生理盐水。从人工感染试验发病的河蟹和异育银鲫发病的病体中再进行细菌分 离培养,进行生理生化试验,观察再分离到的细菌是否与人工感染时所用的细菌一致。 1.4 致病菌的鉴定 致病菌的生理生化特性的测定及菌种鉴定按照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细菌分类组 [1978], 陈长怡等[1990]和Holt 等[19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