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贫困阶层的社会空间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南京城市贫困阶层的社会空间分析

国内外城市贫困阶层研究进展 1.1 国外对城市贫困阶层的研究 1.1.1 城市贫困的含义与界定 城市贫困作为长期困扰西方国家的社会问题,吸引了西方社会学者近百年的关注。关于贫困有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两层含义。 绝对贫困(Absolute Poverty)是指人们获得的物质生活资料和服务满足不了基本生存的需要。在早期的城市贫困研究中(见Booth,1889,Rowntree,1901),采用的均为绝对贫困的概念,即根据人们实际收入水平,拥有的消费资料和得到的服务,折算成货币单位进行测量。这类综合指标体系被广泛用于制定社会福利与发展政策。 当社会制度不断变更,尤其社会更加富裕后,人们对基本生存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相对贫困(Relative Poverty)的概念应运而生,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收入虽能达到或超过维持基本生存的需要,但相比较仍处于较低生活水准的人群。当代西方社会的城市贫困现象,更大程度上是“富裕中的贫困”,即相对贫困。 国外对于一定区域范围的城市贫困人口,一般采取贫困线或社会福利工作对象的方法(Mingione, 1996)。贫困线(Poverty Line)是以个人与家庭的经济来源与收入状况为标准,对贫困人群做出划分。根据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含义,贫困线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从绝对的物质指标去衡量的绝对贫困线,另一种是从社会其他成员生活水平中测量的相对贫困线,例如社会成员平均收入的50%。由于贫困线的标准过于绝对,可能忽视部分人群的隐性收入来源,以及城市内部与边缘的生活水平差异等影响要素,在实际研究中,该方法往往不能反映真正的贫困者。 根据社会福利项目(Social Assistance Program)的救助范围,也可以掌握城市贫困人群的数量,并从相关的历史记录资料中,了解个人致贫的原因。由于各国家的社会福利政策存在很大差异,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项目也具高度多样性与选择性,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尤其区域比较中有很大局限性。 1.1.2 城市贫困阶层的界定 城市贫困阶层是位于社会最底层的一部分人群。美国社会学家沃纳采用五等份法,将社会分成五个阶层(Warner, 1949),其中下层阶级(?Lower Class)由社会中离财富、权力和声望最远的人构成,具体分为两个社会阶层——“上下层”与“下下层”。“上下层”即所谓的“蓝领阶层”,主要是从事体力劳动的操作工人和装配工人等。“下下层”主要指那些无技术特长、文化水平低、从事非熟练工作的人,和无固定收入、领取救济金的人(见表1-1)。在英国社会学家采取的阶级阶层划分方法中,贫困阶层是位于非熟练工人阶级之下,甚至游离于阶层结构以外的部分人群,他们缺少社会参与和其他必要的生活机遇,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不利或边缘地位(Bilton,1987)。 表1-1 沃纳的社会分层结构中的贫困阶层 阶 层 一般 收入 财产 职业 声 望 职业声望 消费 群体生活 权 力 政治参与 政治态度 上下层 (工人阶级) 低收入 无固定资产 技术工人 无技术工人失业率最高 低职业声望 消费水平低 较少参与 除少数民族外,大多反对民权 下下层 贫困 无积蓄 失业率最高剩余劳动力 无劳动力价值 物质匮乏,强烈的经济上的焦虑 社会隔离者 倾向于不参与投票等政治行为 支持更民族主义的对外政策,及政府的经济援助与安全计划 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者又提出了“底层阶级”(Underclass)和“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的概念,表明城市中存在一个特殊的贫困者阶层,他们被排斥在传统的社会分层结构以外。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瑞典学者米达尔(Gunnar Myrdal,1963),他认为在美国大城市中,由于社会经济结构变迁,产生了一个有别于工人阶级的特殊阶层,他们大多是无业者、无劳动能力者,或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处于劣势的就业者。70年代末期,底层阶级成为描述黑人贫困者,及其犯罪行为和其它越轨行为的专门术语。理查德.内森(Nathan, 1987)在调查了百座大城市后,提出了底层阶级的两种界定方法。广义的定义包括城市中所有生活贫穷的居民,他们缺乏技术资格或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只有有限的联系,狭义的定义仅仅包括贫困的非洲裔和伊斯帕尼亚裔人,他们生活在集中的贫民区内,占城市人口的5%至10%。社会学家威廉.威尔逊(William J. Wilson,1978;1987)曾对底层阶级做了大量研究,他认为民权运动和郊区化的趋势,很多中高收入的少数民族离开了城市的城区,留下的人则处于“社会孤立”的状况,从而集中居住在“贫民窟”内,成为一个与社会脱节的底层阶级。 1.1.3 城市贫困阶层的产生原因及贫富分化的趋势 (一)、城市贫困阶层的产生原因 归根究底

文档评论(0)

gz2018g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