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8年度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自评报告
2008年度申报国家级精品课程自评报告
(高职高专)
课程名称 计算机文化基础
所属专业大类名称 公共基础课类
所属专业类名称 计算机
所属专业名称(专业课程填写)
课程负责人 胡利平
所属学校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推荐单位 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申报日期 2008年5月28日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组
一、课程简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对我院各专业群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所需的信息能力的培养及其信息素养养成起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能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一门素养、技术和职业特点鲜明的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核心任务是解决职业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需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问题,适用于我校的各个专业群。其主要作用是使高职高专学生具备基本的信息意识和素养,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常识,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和较全面的信息处理能力,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做工具为其专业学习服务,提高专业续航能力,同时为其今后的职业工作、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二、课程的主要特色
1.切入专业、服务岗位
通过对所选教学内容的大胆改革和实践,把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应用做适度整合,同时内聘不同专业教师参与教学,使课程与专业应用结合紧密,针对性、实用性明显增强。同时,教师把所教内容、学生把所学内容直接与实际应用挂钩,学生直接在兼职工作中加以运用,使学用高度结合。
2.工学整合、学用一体
本门课程是公共基础课,不易实现工学结合,但是我们突破传统思维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兼职和竞赛等社会活动,并与社会化培训和继续教育相结合,使本门课程延展到社会服务领域,如我们常年坚持为所在地不同单位做信息技术培训和服务工作,为邢台市地税局等单位开发计算机基础知识无纸化考试系统等。这样,不但提高了师生的技术和业务能力,而且对公共基础课的工学结合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3.实习实训、内外兼修
将课程内容归并为若干学习情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任务(项目)加案例的形式组织教学,学习性工作任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用有实用背景的任务做实训强化,使得学生学习既有兴趣,又有的放矢,学后知道用在哪、怎么用,富有成就感。同时,学生及早进入社会化学习状态,在课堂外用实际工作任务检验所学内容,带着任务做、带着问题学,使校内校外学习高度互动,互为补充,大大提高了所学课程的实用性。
三、自评结果
自评总分:96.8×90%+100×10% = 97.12 (打分依据见后)
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主 要
观测点 评审标准 分值 评价等级 A B C D E 1.0 0.8 0.6 0.4 0.2 一
课
程
设
置
10
分 1-1
课程
定位 性质与
作用 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促进作用,且与前、后续课程衔接得当。 4 4 1-2
课程设计 理念与
思路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6 6 二
教
学
内
容
25
分 2-1
内容选取 针对性和适用性 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并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0 10 2-2
内容组织 组织与
安排 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实训、实习等教学环节设计合理。 10 10 2-3
表现形式 教材及相关资料 选用先进、适用教材,与行业企业合作编写工学结合特色教材,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齐全,符合课程设计要求,满足网络课程教学需要。 5 5 三
教学
方法
与
手段
25
分 3-1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 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8 8 3-2
教学
方法 教学方法的运用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