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现象学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侯钧生版)课件.ppt

第15章 现象学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侯钧生版)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5章 现象学社会学 西方社会学理论(侯钧生版)课件

有关生活世界的科学构造遵循的四个假定: 逻辑一贯性假定:社会科学家设想的构造体系要具有最高程度的清晰性,要完全符合形式逻辑的原理。这一点可以保证科学构造的客观有效性。 相容性假定:社会科学家构想的类型必须只包含那些科学上可以验证的假设,这些假设又必须与我们的整个科学知识体系相容。 四、舒茨的影响和评价 促使理解社会学的转向。将理解社会学关注的重点从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进程的意义理解转向对日常生活的结构分析。 对当代社会理论的影响。吉登斯、哈贝马斯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舒茨的思想,鲍曼、布迪厄等也对舒茨的思想有所研究。 * 第15章 现象学社会学 现象学社会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反自然主义的社会学理论。 代表人物: A.舒茨,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奥地利人,后移居美国。 代表作:《社会世界的意义建构》(1932)。 1967年英文版更名为《社会世界的现象学》。 一、现象学社会学的思想渊源 1、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核心论题就是以对行动的意义分析为出发点对社会世界的意义问题进行理解,而对行动的意义问题的探讨则是建立在对韦伯的“细读”和批判的基础上。 对韦伯的肯定和赞赏——价值中立、基本研究思路、“理念类型”方法、个人主义方法论、从行动出发。 对韦伯的批评——韦伯“过于偏爱处理具体问题”,因而只是在迫不得已时才去考虑认识论问题,所以理解社会学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重新细致地考察社会行动的意义等问题,为解释社会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韦伯认为,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行动的意义进行解释性理解并对其过程及后果说明的科学。意义是社会学考察社会行动的着手点,当观察者试图把握一个行动的主观意义时,在操作方法上可借助直接观察或考察动机的解释性理解——上述关于社会行动、意义、理解的论述被视为理解社会学的方法论基础。舒茨认为,这个方法论基础不牢靠,几乎所有的基础概念都含糊不清。 对韦伯理解社会学概念的批判 (1)社会行动的关键是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但韦伯没有充分考虑行动者与他人的关系对社会行动的意义问题所产生的复杂影响。 (2)韦伯认为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的差异仅在于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出发理解的意义,而没有意识到二者之间的真正区别。 对韦伯理解社会学概念的批判 (3)韦伯认为,观察式理解和解释性理解的区别关键在于理解行动意义的过程中是否涉及到更广泛的意义联系。而舒茨认为应该扬弃这种区分,代之以“直接经验世界”和“遥远世界”的区别。 对韦伯理解社会学概念的批判 (4)韦伯有关动机的论述含糊不清。舒茨认为,“动机”包含目的动机和原因动机。 目的动机是包含了人们所要追求的目标的动机,是一个主观范畴,只有主观行动者才能理解; 原因动机是由人们根据行动者的背景、环境、心理倾向作出解释的动机,是一个客观范畴,可以借助反思性活动来把握,不仅主体可理解,他人也可理解。 2、胡塞尔的现象学 胡塞尔:科学研究的阻碍——看待世界的自然态度——人们通常会高度秩序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世界是一个自然被排列的真理性的世界,而非人为排序,并没有意识到人们正在对这个世界进行整理。 舒茨的观点——自然态度正是现象学社会学探讨的基本主题。 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力求获得意识的本质结构:意识不是一种事物或一个位置,而是一个过程,不能从行动者的头脑中发现,而是存在于行动者与世界上的实体间的关系中,即意识总是指向某些事物,既不内在于行动者,也不内在于客体对象,而是存在于行动者与客体对象的关系中。这种把意识当作赋予客体意义的过程的观点,引发了舒茨对于主体间性的思考。 3、美国的实用主义 詹姆斯等美国实用主义社会学家对于舒茨也有着重大影响,引发了舒茨对于社会现实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二、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 1、赋予行动以意义 社会行动只能具有一种主观意义,即行动者本人的主观意义,即“我”如何确定意义的问题。 人的行动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持续的意识过程,具有时间性,指正在发生、正在进行的过程, 即“行动”(action);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是已经完成的所作所为,是已经冻结的、空间化的,指业已完成的状态,即“行事”(act)。 当“我”处于“行动”状态时,“我”就沉浸在绵延的时间流中。而一旦当“我”意识到这一绵延,这种意识本身就使我脱离了这种时间流,使我借助时间的回溯,通过反思的态度总结经验,从而使持续的意识流转化为冻结的、空间化的完成状态,将“行动”构成“行事”,最后从中构成行动的意义。 通过反思构成的意义并不是孤立的东西,这些经验会被进一步构成一个综合体,即 “手头的库存知识”。普通人正是借助这些类型化的经验知识赋予行动以意义的。 2、理解的本质 每个人的主观意义在本质上是别人无法进入的。即“我赋予你的经验意义,不可能与你在解释这些经验时所赋予的意义

文档评论(0)

qiwqpu5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