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三危山旱峡南口建筑遗址彩塑考释.docVIP

敦煌三危山旱峡南口建筑遗址彩塑考释.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敦煌三危山旱峡南口建筑遗址彩塑考释   一、敦煌、安西之间的古代通道   现存的古代遗址,如坐落在山巅、峡谷和荒漠、戈壁中的驿站、烽燧、路标,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本文主要考释的是古代驿站、烽燧的普查中所发现的部分古代遗物。李正宇、李并成、陆庆夫等人在丝绸之路史地研究的论著中都提出,关于敦煌至安西之间三危山中段的古代称呼“无穷山”与“空谷山”之间有一个南北横穿三危山的峡谷。经实地考察,笔者发现其峡谷南北两端和中段至今存有古代烽燧遗址和道路的标记。这表明它曾是古代沙州(今敦煌)向东通往瓜州(今安西锁阳城遗址)的通道,现称此峡谷为旱峡。   三危山汉峡沟西距敦煌市约70公里,东距瓜州约80公里,南距现安敦公路约3公里。本文所涉及的旱峡沟沟口南古代土建筑遗址位于北纬40°11′29.1″、东经95°17′04.7″,海拔1309米,北邻三危山南麓1公里,西距旱峡沟南口3公里,现在称作140里戈壁的边沿。由于自然、人为破坏,很难看出它曾经是个驿站或单纯的烽燧,所以,过去一直将此遗址定为唐代烽燧。   现藏于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东方写本部、编号为P.2005唐写本残卷《沙州都督府图经卷第三》描述的古代驿站中,根据其地理位置和本人对周边各烽燧、驿站的实地考察比较看,P.2005唐写本中的“空谷驿”(见图1)便是坐落在三危山中段旱峡沟沟口南现在残存的古代烽燧遗址。   汉、唐时期,敦煌通往瓜州的通道是古丝绸之路中段的咽喉要地,两地间道路沿着三危山和山间泉水形成的河流向东延伸,由于河道位置的不断改变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这段通道也随之遗留下数度变迁的痕迹。李正宇先生在《古本敦煌乡志八种笺证》一书中关于“唐瓜沙驿道及里程变更示意图” 中这样说明:瓜州―悬泉堡―鱼泉驿―黄谷驿―空谷驿―无穷驿―其头驿―东泉驿―沙洲,为永淳二年(683)旧道;瓜州―悬泉堡―鱼泉驿―悬泉驿―其头驿(或东泉驿)至沙洲,为永淳二年改移道瓜州―悬泉堡―常乐驿―阶亭驿(或干草驿―长亭驿―白亭驿―横涧驿―清泉驿)至沙洲,为天授二年(691)所改道。[1]从其注明的改、移道路的时间和笔者对其中各道路的实地普查来看,该通道又分别沿着三危山的北麓、腹地、南麓的不同路段向东延伸,经过瓜州地界和古瓜州城――即锁阳城。其中,第一条是从今天的敦煌市区向东经过靠近莫高窟的佛爷庙湾以及今天的敦煌飞机场附近,沿三危山北麓,经古悬泉置遗址等驿站向东至瓜州城附近,基本上是靠近现在的100多公里安敦公路。现在,当我们走在安敦公路上,除了可以看到古代烽燧遗址以外,也可以明显地看到远处有一条形状和远近距离不尽相同,但却可以遥相呼应、堆积较高的碎石堆,这应是古人为了行走在戈壁荒野为避免迷失方向或多走弯路而专门在路旁堆放的路标,这种同样的标志在其他几条古丝路上也有。第二条是从敦煌到悬泉遗址后转向南进入三危山山腰的吊吊沟中部,从此进入了三危山腹地峡谷,然后沿拉牌沟向东至芦草河,再向北出三危山,既可直达瓜州县城,又可以沿丝绸之路继续东行。第三条是从古敦煌郡至悬泉遗址西12公里的疙瘩井墩,向南5公里进入横穿三危山的旱峡沟北口,到旱峡沟南口出三危山,在山南麓的140里戈壁向东南,经今瓜州县的踏实乡、榆林窟等地继续向东延伸(见图2)。第四条路是从丝绸之路的西段,经古代敦煌境内的玉门关,沿疏勒河向东经安西地界到达长安。      二、汉峡沟南口土建筑遗址的抢救性发掘   本文所谈的旱峡沟沟口南土建筑遗址位于敦煌至瓜州的第三条线路中段,在此遗址的附近还有部分与此有着密切关系的残存建筑遗迹,共由四处组成,呈东西向“一”字形排列。过去,将此类与烽燧建筑形制基本外貌相同,又没有明显的文献记载,并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和基本用途,岁月、人为的损毁而造成残缺的建筑遗址统称为烽燧。因此有一部分难免会发生一些偏差。例如在过去的考古普查中,主要是根据在其土建筑遗址周围发现的古代遗留器皿等断定它的时间,或根据建筑的地理位置、残留形状与其他建筑相似的用途等来断定用途与名称。所以,由于曾在旱峡沟沟口南土建筑遗址附近发现了一些散落的唐代陶片,便以此而将这个土建筑遗址界定为唐代,又由于它坐落于远离城镇的戈壁与峡谷边沿,其残存的外部建筑形状比较近似戈壁荒漠中的烽燧遗址形状,所以便认定它为唐代烽燧遗址。   敦煌市博物馆文物普查小组在第二次全国文普档案中记录,旱峡沟沟口南土建筑遗址有两间房屋建筑遗址和两处烽燧遗址,四处遗址东西向排列长度25米。笔者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两次到达该处。现在遗址东边的两处已被岁月侵蚀和不法分子的盗掘所破坏,看不出建筑的基本形状,造成了比较严重的损失。所幸,西边的两处遗址还基本能看出建筑的部分形状。特别是2008年6月13日博物馆普查小组在普查记录旱峡沟沟口南土建筑遗址群西边第二座遗址时,笔者从镜头中发现被盗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