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创意和策划照亮华商品牌
审视《华商报》风雨兼程的步伐,可以探摸到一根清晰的贯穿始终的轴线――创意和策划。它们凝聚着几代华商人的心血智慧,火炬般照耀着华商品牌的壮大和前行,成长为一种品质和力量。
一、新闻的策划
“新闻的策划”应该是同源新闻的较量,笔者以为就是运用“议程设置”理论,对新近发生、正在发生和注定要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关联信息进行开发、整合,提升,实现信息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合理开发,使新闻在报道过程中形成一种场效应,立体地提升新闻的价值和传播效果,而不是单一地停留在对事实状态的平面化再现上。
《华商报》“新闻的策划”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⒈在策划中走向深度。“拉土车”曾经像脱缰的野马,给西安市民的生活和市容带来许多安全隐患。2005年4月,交警张小平竟然被“拉土车”撞死在马路上。媒体群起而攻之,领导作了批示,市民沉重哀悼,“拉土车”在“万夫所指”中声名狼藉。各家媒体在张小平的追悼会结束后,都为这个报道画上了“完满的句号”。但是《华商报》经过缜密策划,派记者杀了一个回马枪,深入调查,发出《拉土车依然在疯狂》的追踪报道,点住了“拉土车”的死穴:他们之所以敢疯狂、能疯狂,是因为一些市容人员乃至领导的个人利益和他们捆绑在一起!最终,市委出台了相关政策,对“拉土车”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清查整顿。
策划在《华商报》不仅仅是惩恶扬善的武器,更是颂歌时代精神的放大器。2005年,在举国上下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主题宣传中,《华商报》策划了“百名抗战英雄入城仪式”,堪称当年主题宣传的神来之笔。入城当天,市民抱着鲜花、拿着各种礼物从四面八方拥来,场面的热烈超出了华商人的意料。他们不仅仅是打通了时光隧道,让那些曾经出生入死,和日本鬼子浴血奋战的英雄在70年以后,又回到了人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唤起了久违的英雄主义情怀。
⒉ 新闻策划的高度。 在汹涌澎湃的信息时代,媒体仅仅发出“我在现场”的呐喊,已经无法号召起足够的注意力,“我站得更高”才是制胜的利器。
《华商报》的策划经常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点上回环,以期在推进社会文明上拥有一种建设力量和高度。在全国曾经轰动一时的“夫妻看黄碟”的报道,就是“策划高度”的一个经典。虽然最早报道这一事件的不是《华商报》,但他们在报道时,并没有停留在“奇闻轶事”的层面上,而且在细致地采访深入地思考后,站在法理的高度,于2002年10月25日,发出了《从黄碟事件看公民权利》的深度调查报道,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关于公民私权空间”的大讨论,使老百姓从中接受了一次法律知识的大普及,执法人员从中接受了一次职业精神的考试。
与此异曲同工的策划还有发生在2004年6月的关于“高德龙犯罪案”的报道,当多家媒体都津津乐道于高德龙在失去儿子以后“病态的”“疯狂的” 报复社会,而且手段残忍,罪有应得时,《华商报》却回望案件的本质,精心策划了一篇思考型的深度报道,引导受众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没有道德的堤坝作保证,良好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秩序,只能是一个空中楼阁。策划的切入点是“高德龙只想让打死他儿子的人对他说一声对不起,这些人就是不说”!撕去温情的面纱,“是谁把高德龙推上断头台”这样惨烈的质问就掷地有声,一石激起千层浪。它拍打的不仅仅是几个“不良少年”的人性,而是社会的良知。
⒊新闻策划的广度。对新闻信息矿藏的开掘,很多人将它认定为记者的视野和能力,实际上,在市场化的格局下,它更取决于媒介在策划层面上的“运筹帷幄”。 2004年11月28日,铜川“陈家山”发生一起特大矿难,《华商报》在连续一个星期的报道中,记者采写回稿件42篇,再加上他们从数据库中整合的资料,《华商报》几乎调集了一切表现手段,消息、通讯、图片、现场特写、独家专访、数据图表、言论等等,连篇累牍,不惜版面,气势凌厉。开始还有人担心《华商报》“出手太重,火药味太浓”,甚至有人断言“他们肯定会弄出事来”。但是人们预料的一切不但没有发生,《华商报》反而得到重要领导的高度赞扬和好评。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华商报》在报道过程中不仅注重报道矿难消息,更加注重的是舆论引导和人文关怀,彰显了政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的立场和态度,从而缓解了矿难家属和广大读者的情绪,消除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有力配合了矿难善后工作和随后开展的全省专项治理整顿工作。
多年来,面对新闻《华商报》都会首先对信息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解构,然后进行四通八达的连通。发生在2003年的“肉毒素中毒”报道,便是很好的事例。对这一事件《华商报》是在各媒体密集报道一星期以后才“高调跟进”的,但他们并没有把目光仅仅盯在医院和患者身上,而且一出手就向全国和全世界发出SOS呼唤,两天以后,遥远的德国传来声援的声音,这时候,《华商报》又不遗余力地打通各个关节,促使德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