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精选
7、“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这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8、“这一类的人们”指哪类人? 9、这篇文章的批驳方法是属驳什么?___________。 10.阅读最后一段,分析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如何理解这一结论?文中的“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分别指的是什么? 11.文中加黑的字是文章最初发表时被国民党检察机关删去的,试着说说被删去的原因和重新发表又加以恢复的作用。 12、文中提到古代中国的脊梁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13.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14.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5.课文第6段中的“笼罩了一切”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矛盾吗?如何理解这样的写法? 16.课文第7段和第8/段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它们共同证明了什么观点?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1.第一句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2.最后一句最初发表时被删去了,你认为是删去好,还是不删好? 3.文中红色的“这”指代什么?“它”指代什么? * 第四单元复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本单元5篇课文,3篇立论文,2篇驳论文。 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议论文的论证方式:立论,驳论,立论与驳论相结合。 驳论文批驳的方法:1、直接批驳:①驳论点,②驳论据,③驳论证。2、间接批驳:驳立结合。 议论文的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引用论证,道理论证,归纳论证,“以子矛攻子之盾”法,归谬法。等等。 1.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4分) 汲(??? )取 缺乏(??? ) 锲而不舍( )模样( ) 根深蒂(??? )固? ?模式( ) 孜孜(??? )不倦 压榨( ) 对称( ) 契约( )楔子( )提纲挈领( ) 2.解释下列红色字词的意思。 汲取( ) 不言而喻( ) 持之以恒( ) 锲而不舍( )孜孜不倦( ) 根深蒂固( ) jí fá qiè mú dì mó zīzī zhà Chèn 从下往上打水 明白 恒心 雕刻 勤勉 花或瓜果与枝茎相连的部分 qì xiē qiè 下列材料中,不属于事实论证的一项是( ) A、古登贝尔克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开发出一种新产品。 B、布歇内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C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以实际从事创造工作的人与不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为对象进行了调查研究。 D、在创造的宇宙里,又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 D 说明:事实论证即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D项只是对人物的评价。 下列各项中,对课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通过大量说理全面论证自己的观点。 B、开篇提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 C、为了论述运用知识才是具有创造力的条件,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 D、文章告诉读者,不是每一个人都 有“非凡的灵感”,关键在于如何寻找创造力的突破口。 C 说明:A、本文还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B、“正确答案只有一个”只是引出话题的引子。D、每个人都有产生灵感的时候,关键是相信灵感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阅读本文1---6段,完成以下3个题目: 1、对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作者得出了什么结论? 2、文章由问题的提出和分析引出中心论点的写法有何作用? 3、语段中最后两段论述了有关知识的问题,这两段论述侧重点有何不同? 得出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一结论。 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易于认识并接受文章的中心。 前一段强调知识的积累,最后一段侧重于知识的运用。 阅读3---6段,回答问题。 3.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