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九章 神经系统;第一节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
1. 双向传导
2.绝缘性
3.生理完整性
4.相对不疲劳性
5.神经纤维的分类
A B C三类(传出神经);I、II、III、IV(传 入神经);二、神经胶质细胞
1.支持作用
2.修复和再生作用
3.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4.绝缘和屏障作用
5.维持合适的离子浓度
6.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三、突触生理;化学性突触:
1 突触的基本结构 :
突触前膜:突触小泡
突触后膜:受体
突触间隙
2. 神经递质: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间扩散,
特异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上的受体,引致信
息从突触前传递到突触后的一些化学物质(产生突触后位)。
;5 突触传递兴奋的特征
联系方式:辐散式(传入);聚合式(运动);环式(正
反馈);连锁式(负反馈)等
辐散原则聚合原则:
特征: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
总和
兴奋节律性改变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6 .递质、调质和受体
⑴递质的特征:
①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
②递质贮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
③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受体而发挥其特异的生理学作用;
④存在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失活方式;
⑤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并能够拟似或阻断该递质的突触传递作用。;⑵ 递质的分类
分类 : 家族成员:
①胆碱类 乙酰胆碱
②胺 类 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HT,组
③胺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氨 基丁
酸
④肽类 下丘脑调节肽,血管升压素,催产素
阿片肽,血管紧张素II,脑肠肽,心房
利尿肽
⑤嘌呤类 腺苷,ATP
⑥气体 一氧化氮,一氧化碳
⑦脂类 花生四稀酸,及其衍生物;⑶ 受体: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种化学物质特
异结合的并诱发生物学效应的特殊生
物分子。
拮抗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结合并产生生物 效
应的化学物质称为激动剂;只发生特
异结合而产生生物学效应的化学物质
特点: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①适宜的刺激: (感受器对刺激的选择性)
②感受器的换能和放大作用:
感受器将不同性质的刺激变成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
放大作用 : 感受器将刺激能变成神经信号时表现出不同功率的放大作用(不同动物的放大作用不同,即敏感性的差异)
③适应现象:
对比现象 刺激之前或同时受到性质相反的刺激时,感
受器的敏感性将升高。
后作用: 后作用时间的长短与刺激的强度成正比
;二 传入系统
(一)传入径路:
痛温触觉(躯干和四肢的浅感觉)→①脊神经节→②脊髓背角*→
脊丘外侧束 (痛温) →③丘脑→大脑皮 脊丘腹侧束(触)
肌腱关节本体感觉:内脏和深部压觉→①脊神经节→②延髓(薄束核
和楔束核)*→③丘脑→大脑皮层
头面部的感觉→①三叉神经节 →②脑桥(脊束核)*→③丘脑→大脑皮层
;(二)特殊感觉
视觉:①感光细胞→②双极细胞→③神
经节细胞→视神经[视神经交叉
(部分)] →④丘脑→⑤大脑皮层
听觉: ①耳蜗中的螺旋神经节(双极细
胞)→ ②耳蜗神经延髓耳蜗核*
(部分)→③上橄榄核*→ ④外侧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