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立新诗形式和韵律体系精选
建立新诗形式和韵律体系 ——中国汉诗创作规范略谈 作者:周拥军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3468 更新时间:2005-10-29 17:17:44
自“五四”新民主文化运动以来,新诗大行其道,得到充足的发展,毫无疑问,新诗已成为诗坛发展的主流。这是先进文化的“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一种文化进步,新诗相对古诗(格律诗)而言,其主流的地位将永恒地传承下去。但新诗的发展并不尽人意,中国新诗“鼻祖”胡适曾经梦想过要出几个白话的雨果和几个白话的东坡,一百年快要过去了,终归还是一个梦想。更可悲的是,在新世纪里,新诗面临困惑的选择却越来越多。譬如说,有诗人就曾明确主张:“我要让诗意死得难堪。”“没有诗意是现代艺术的一个前提。” 另外,网络盛行的“下半身诗歌”的口号更是干脆:“只有肉体本身,只有下半身,才能给予诗歌乃至所有艺术以第一次的推动。这种推动是唯一的、最后的、永远崭新的、不会重复和陈旧的。因为它干脆回到了本质。”这种充分获得了诗歌创作的个性之后,却有意地回避了诗歌应当承载的精神意义的现象,正是新诗健康发展的“困惑”。
诚然,诗是一种美学和哲学,是无法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的。每个诗人的诗观,以及各类诗歌的风格和流派的存在,都是诗人理想追求和生产劳动的结果,都应该获得尊重。但诗歌的底线——“文以载道”“歌以咏志”,作为诗人是无能无何也不能“摧残”的。
毋庸置疑,诗人的品格便是诗的品格。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所拥有的最重要的品格就是真诚,对祖国、对人民、对生活的真诚热爱。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豪迈,夏明翰“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高尚大义情怀,无不让人感动和追忆。诗歌是人性本真的呼唤,是一种至纯境界。确实,“诗人但求本真。”当诗人有了这种赤诚的本真,他即使遭受一切不幸,遭受命运所有的打击,也会如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的信心,也会有如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的心境。
由此可见,诗人关注诗歌的内在精神,是诗人的社会责任。诗歌应有的精神诗性在任何时候都不容抹杀。不管我们的诗歌表现的是人性人情或是揭示生命和现实的困顿,抑或流露出人世的困惑和忧患,都该张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以诗性的光辉,提升中华民族精神。
如果说“文以载道”“歌以咏志”是诗歌的内在美,已得到普遍诗人的共识,那么新诗的外在美——关于诗歌的创作形式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她们固态的形式,所以对于新诗,也应强调她的外在形式。闻一多先生曾提出关于诗歌的“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是值得推广和遵循的。“音乐美”强调诗的律动,“绘画美”强调诗的意境,“建筑美”强调诗的形式。当然,对于诗歌广泛的内涵来说,仅有“三美”是不够的,还需诗作者个性特征而赋予诗歌高度的“思想美”,只有闪亮的思想才能获得认知,才能打动人封闭的思想觉悟。“随笔涂鸦”,“乌托邦”式的诗歌谈不上真正的诗歌,鼓噪一时的“口语诗”和“下半身写作”式的所谓新诗,压根儿连诗歌的边缘都没摸着,应该从诗歌的队伍中“肃清”。
每一种艺术,都有其形式的属性或限制性。诗歌就像绘画、戏剧一样,是一种具有明确的限制性的艺术。诗的限制性来自诗的基本规范的要求。当然这种限制性的内涵是比较广泛的,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它要受到时代潮流和审美风尚的影响。“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经过不断摸索和认知,笔者总结有关新诗的特性,并提出关于新诗的新主张,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和韵律上,通过例证,以供诗歌爱好者商榷和批评指正。虽有“矫枉过正”之嫌,但也不能让诗歌“泛滥成灾”而置之不理。
一、新诗的形式(诗体)
诗的形式、外在的表现形式,简言之,就是诗体。中国古诗体繁多,四言、五言、七言、律诗、排律、绝句、诗牌、乐府,都是诗体,总结起来,即“诗有定节,节有定行,行有定字、平仄交替,韵脚定位。” 而目前新诗的形式并无严格的规定,或长或短的句子,按阶梯形式排列下来,就被冠以了“诗”的名义。唯一强调的只是诗的思想性,故新诗被人称之“自由诗”。自由诗彻底打破了古体诗声韵与格律的限制,一时间放得很开,很自由,很痛快,但不久就显出了它的先天不足,过度的自由和散文化,使诗失去了必要的外在限制,诗与散文一时间也难分彼此了。新诗从诗体形式方面借鉴和学习古典诗歌,是中国新诗至今也未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新月派提出新格律问题,一度纠正了早期新诗的散漫。但不久又被自由体超越,戴望舒等现代派诗人全面否定“三美”理论,艾青、何其芳及“七月”、“九叶”诗人几乎都主张诗的散文美。20世纪50~60年代的诗坛上,虽有不少人试图在古典诗歌中获得某些诗体上启示,格律体、半自由体、民歌体、新辞赋体等,都有不少诗人在尝试、实验,但成绩并不理想。80年代以后的新诗,情况更糟,无论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还是后现代主义,都是纯一的自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