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王道”指导德育——初三德育工作总结
以“王道”指导德育——初三德育工作总结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德育是一个道德认过程,是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习惯,最后长期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德育的最高境界是自律,核心是稳定。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认为一个人只要知道是善良和正确就一定会去实践它美德是可以通过教育培养的孟子在其著述中精辟地阐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下》中孟子答齐宣王问:昔者王之治岐也,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幼而无父曰孤,老而无子曰独。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大体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最清明的社会政治;二是比较完善的伦理道德。《礼记》老早就写道:“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悸,则王道备矣。”礼用以诱导人的意志,乐用以调和人的声音,政用来统一人的行动,刑用来防止奸乱。礼乐刑政,其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齐同民心而使出现天下大治的世道啊。
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不懂得礼,就不能够立身西周学校教育的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礼教是居首位的。诱导人的意志礼是一种道德伦理规范,或曰典章制度,或曰自然法,或曰宗教,或曰民仪1、社会生活中,由于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仪节。2、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3、表示尊敬的态度和动作。
在现代教育中,我们姑且将“礼”的外延进行浓缩,可以理解成“孝悌”二字。即对父母长辈要孝顺尊敬,对兄弟姐妹要友好敬爱。
既然明白了“礼”的内涵和外延,那么班主任该如何去向学生灌输“孝悌”的思想,进而达到“明礼”诱导意志的目的呢?
首先,对于教育者而言,班主任自身要牢固树立“成才先成人”的育人理念。尤其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分数仅仅只能说明治学这单方面的能力高低。至于道德品质和身体健康同样至关重要。尤其是知礼,懂礼,行礼,更是安身立命的基石和成人成才的根本。
其次,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从人的成长规律来看,我们初中生处在15岁左右的年龄,正是身体和心理状况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也是大脑获取知识的途径由偏重记忆力向理解能力过渡的关键阶段。因此,班主任的德育形式既要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是否能够接受,又要照顾学生的记忆力优势。
为此,我首先想到了我国古圣先贤留下来的比较完整的国学启蒙经典《三字经》、《弟子规》。《弟子规》是除《三字经》以外影响最大的三字句的儿童训蒙教材,由清朝的李毓秀而成。它原名《训蒙文》,后经人修订,改名为《弟子规》。《弟子规》是一部以学规形式对年幼学子进行学习指导和品行修养教育的启蒙读物,全篇以儒家的忠孝思想为纲,依次讲解了如何对待父母、兄弟、长辈,如何为人处世,如何读书求学的道理。虽然其中也有封建糟粕,但更多的传统美德对于今天和谐家庭关系、优化社会风气仍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承《三字经》自南宋王应麟(字伯厚)先生所创作以来,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内容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一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唱儿歌,三字经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三字经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琅琅上口十分有趣,能启迪心智,本书内容很好,广为流传,历久不衰,直至今日内容虽有修改或增加,但主要结构并未改变,是一本难得的启蒙读本。《礼记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大凡音的起始,是由人心产生的。而人心的变动,是物造成的。心有感于物而变动,由声表现出来;声与声相应和,才发生变化;按照一定的方法、规律变化,就叫做音;随着音的节奏用乐器演奏之,再加上干戚羽旄以舞之,就叫做乐(yuè,月)了。所以说乐是由音产生的,而其根本是人心有感于物造成的。音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古代《晋书·乐志》说:“是以闻其宫声、使人温良而宽大;闻其商声,使人方廉而好义;闻其角声,使人倾隐而仁爱;闻其微声,使人乐养而好使;闻其羽声,使人恭俭而好礼。”说明音乐中的“五音”可以把握人的性格与行为。
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认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说透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以拔的苦难。说明音乐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人们在进行强体力劳动时,为了减轻精神上的负担,发出“杭唷!嗨唷!”的声音,特别是在集体劳动时,更有用歌唱的节奏来统一步伐和着力点的作用。劳动号子就是这样产生的。另如持续时间较长的重复性劳动,为避免单调及精神上的疲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