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生成再探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和生成再探
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过程中预期要实现的结果,也是一堂课的灵魂和重心,它是依据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学生的心理发展等因素,在课案中设计的预期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都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教学目标似乎是教学实施中必然要实现的结果。因此,课案设计的优劣取决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又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所以教学目标是指挥棒,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预期的教学目标由于课堂的师生互动而偏离甚至违背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大胆质疑、论讨和交流的结果偏离了教学目标。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大胆质疑以下两点:第一,课堂教学目标是预设的还是生成的呢?第二,紧扣教案的教学是否就是成功的呢?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改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教学过于刚性的要求,压抑了学生的创造性和大胆质疑,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所谓师生互动只停留在互问互答或指向性启发、诱导的表面,对于学生有创造性的答案因为事先缺乏全面的准备而一带而过,学生大脑里迸发的智慧的火花因为教师缺乏鼓励和诱导而昙花一现,这样的课堂表面上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实则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没有起到喷氧和助燃的作用。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有其必然性,但也不能忽略具体教学过程中偶然性。善于驾驭课堂、引导学生的教师总是能敏锐的捕捉到学生中间对问题的不同见解,因势利导,不断延伸、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由学生脑海中闪现的一道光环,引发一场知识的裂变和整合,这样的课堂表面平静如水,实际上在学生脑海中掀起了一场知识的大爆炸,学生从学习中获得了思考的喜悦和求知的快乐。怎样才能由预设的必然走向生成的应然呢?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在预设下生成的。
首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需要预设,前面谈到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是一项有计划、有过程、有目的的系统工程。预设性教学目标只是整个教学过程实践的起点,应依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阶段性能力目标、单元教学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但这个教学目标应该是一个集辐点(射线中心),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通过课堂互动,不断调控适应,由应然导向必然的一个动态过程。教师设计的课堂也应在刚性中容许有一定的弹性,以符合语文课程的内容要求和课堂教学的具体化、情境化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备课在资料占有、信息搜集、内容梳理、细节延展等方面有更加充分的准备。教师准备的课案也许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实效,但它是必要的依托。
预设性目标和生成目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带有很强的偶然性,如果教师准备充分,引导得当,师生“交流”、“沟通”效果好,可能是外包含关系,如果由于学生知识备储存在缺失,理解深度没有达到,可能是内包含关系,当然也可能是部分重合或互不相关,如图示:
例如《聊斋志异·促织》一文的情节跌宕起伏,曲折多变,令人击节称赏,拍案叫绝。通过促织的得失这一主要线索,围绕成名一家的不幸遭遇,主人公的命运由悲而喜,由喜而悲,悲极复喜的多次反复,极尽曲折回环之能事,层层波澜,矛盾层层激化,表现出主人公的层层血泪,层层磨难与读者的层层担心,唤起了读者对主人公的层层同情和对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的层层愤慨。这样曲曲折折的描写,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武夷九曲,历尽方知奥妙”。《促》文以其跌宕多姿的情节,丰满了故事,深化了思想内容,嬴得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该文的一般分析认为是一出悲剧,但在课堂讨论中各小组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观点一:“悲剧论”认为一部作品只要主体是悲剧就是悲剧。作者在故事结尾时让主人公成名“入邑庠”“成子精神复旧”“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这样的结尾纯属画蛇添足,狗尾续貂,不符合那个时代的生活逻辑,大大削弱了小说的批判力量。这是中国读者喜欢“大团圆”的审美要求的产物,同时有宣扬因果报应,好人有好报,人生荣辱,受命运和机遇左右的腐朽思想。
观点二:“喜剧论”认为只要故事的结局主人公未遭厄运就是喜剧,成名一家的命运几经反复波折,但最终成名成为裘马世家,并评论说:“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观点三:“正剧论”认为故事的构思正体现了作者的匠心,一介玩物,一只小虫,能使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能使“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尾正是对那畸形社会的莫大讥讽,和血泪控诉。因此,本文看似是喜剧,读者还是饱噙泪水来读完它的,这样的构思,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程式化、概念化的作品模式,成名托一虫之福,最终飞黄腾达,正是作者的艺术手法高超之处。
二、课堂教学目标在施教中生成并升华
当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