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

高考文言文临场翻译的七大误区   从2002年起,高考文言文翻译题从第一卷调到了第二卷,由选择题改为了文字表述题。按照评分标准的要求:翻译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句中关键性实词、虚词及一些文言句式的掌握,及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能力。因此我们在答题时应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不出现语病,句意不改变”。但是由于考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总有好多学生在答题时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失误,造成一些不该出现的“硬伤”,现就考生答题时常出现的一些失误整理如下: 一、专有名词,强行翻译 在翻译文言文时,遇到文中的一些国名、朝代名、官名、地名、人名、年号以及一些称号等专有名词可不作翻译,把它保留下来。因为这些名词不好用现代词语准确表达,也不用翻译,但偏有的同学要“画蛇添足”强行翻译。如: ⑴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2004年高考 全国卷) 译成:郡中不产粮食,而海里出珠宝,同越南接界,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⑵其李将军之谓也。 (2002年高考 全国卷) 译成:大概说的就是姓李的将军吧。 在⑴、⑵句中就犯了固有名词强行翻译的毛病,⑴中“交阯郡”是地点名词不用翻译;⑵中的“李将军”其实指的就是李广将军,也应保留下来不用翻译,且翻译的也不准确。 二、该译不译,文白掺杂 有的同学,在翻译句子时往往有个别的词翻译不彻底或者不翻译,导致文白掺杂,不伦不类。如: ⑶今之朝臣无以易薛永昶者。(2004年高考 湖北卷) 译成:如今的朝臣当中,无以替代薛永昶的。 ⑷从令纵敌,非良将也。 (2004年高考 天津卷) 译成:服从命令而放纵敌人,非良将也。 ⑶⑷两句的译文犯了翻译不彻底的毛病,⑶中的“无以”应译为“没有谁可用来” ;⑷中的后半句没有翻译,应译为“不是好的将领”。这两句都因为翻译不彻底而造成译文文白掺杂,不伦不类。 三、今义古义,不当替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很多词语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应根据其语境确定词义,切忌盲目替代。如: 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译成:带领妻子和乡里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⑹处分适兄意,哪得自由专。《孔雀东南飞》 译成:怎么处罚顺从你的意思,哪能我自做主张。 ⑺意气益厉,乘胜逐北。(2004年高考 天津卷) 译成:精神更加振奋,趁着胜利向北追赶。 ⑸⑹⑺三句的译文都犯了盲目的以今义替代古义的毛病,⑸句中,“妻子”在古汉语中是“妻子和子女”的意思,⑹句中的“处分”在古汉语中是“处理安排”的意思,⑺句中的“北”并非指“北方”而是指“败兵”。 四、脱离语境,误译词语 在古汉语中,有很多多义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应有不同的解释,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结合语境,而不应脱离语境,以免误译词语。如: ⑻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成:稍微的看一下公子,公子的表情更加和善。 ⑼阿母谢媒人。《孔雀东南飞》 译成:刘母向媒人道谢。 在⑻句中把“微”错译成了“稍微”,结合语境,当时是“侯赢在暗中观察信陵君”因此应译为“偷偷的,悄悄的”;⑼中,“谢”的翻译也没有结合语境,误译成了“道谢、感谢”,结合语境可知这是“刘母谢绝媒人”的话,因此“谢”应译为“推辞、谢绝”。 五、该删不删、成分赘余 在古汉语中,由于语法的需要,有些词语在句中只起音节的作用,还有些词语只有语法功能而没有实际含义,那么在翻译时就应把这些词语删去。另外还有一些偏义词语在翻译时也应把不表意的一个词删掉。否则就容易使译句显得罗嗦赘余。如: ⑽婴之亡,岂不宜哉? (2003年高考 京皖内蒙春招卷) 在本句中“之”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把“之”删去,可译为“婴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⑾宋何罪之有? (2002年高考 北京卷) 在本句中“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因此翻译时应删去。本句可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呀?” 六、该补不补,成分残缺 古汉语中有的句子是省略句,有的虽不是省略句但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只有添加一些成分,句子成分才完整,否则就容易导致成分残缺。如: ⑿范氏富,盍已乎? (2004年高考 福建卷) 译成:范家富贵,何不停止呢? ⒀言茶盐利害,省州县之役,皆称旨。(2004年高考 浙江卷) 译成:陈述茶和盐的利弊,减少州县的徭役,都符合圣上的意思。 ⒁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2004年高考 福建卷) 译成:范献子抓住并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 在⑿句中省略了“已”的宾语“婚姻之事”,翻译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